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和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近平出席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讲话
(1)材料一所说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和取得胜利的标志各是什么?
材料二: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蓄谋已久的突然袭击"。
(2)材料二中"突然袭击"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苏、美、英等26国家采取了什么重大行动?
材料三: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 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
(3)材料三中的"这一战役"指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下面是20世纪初《安徽俗语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一更里,坐阑房,前思后想,思想起,家国事,好不羞惭。我中国受洋人,许多欺辱,既割地,又赔款,凌辱难堪。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总说是国家强,与我何干。要晓得,国若危,家何能保……”
(1)列举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两次。
(2)从1840—1901年,中国失掉许多重要的领土,举两例加以说明。
(3)“可怜我,百姓们,不知爱国”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的过程中,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列举近代两位)这些人的斗争给后人什么精神?
(4)用一句比喻性的成语概括“国若危,家何能保”的意思。
(5)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作者的什么心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锦涛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1)连战访问大陆的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2)材料中“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是指什么事件?当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
(3)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8分)
201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央视一套隆重播出了电视剧《中国1921》。前期内容重点播放了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的历史画面。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有何历史意义?
(3)“长征壮歌”中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会议?
(4)“抗日烽火”中,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团结抗战的局面。你知道这次合作形成统一战线的名称叫什么吗?试举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的著名战例各一例。
(5)抗日烽火结束后,中国陷入全面内战时期,你知道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吗?
(6)你能从电视剧前期的重点内容中得出什么结论或启示吗?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的碑文
请回答:
(1)碑文提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年代,你知道分别指的是哪一年吗?
(2)材料中提出的这三个时间,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3)这三个历史事件分别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但维新变法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
材料三毛泽东说:“为什么我们要上井冈山呢?……我们要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可是这旗帜不许我们在城内插,我们就只好到山顶上去插,永不放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等人的探索被称为什么?他们在前后期的口号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起因。康有为主张效仿的国家是哪一个?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维新变法失败后,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醒国人的“壮士”是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为什么要上井冈山。他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4)以上三则材料体现了什么历史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