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材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历久弥新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
①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和认同外域文化,积极融人外域文化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借鉴外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④坚决抵御外域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④ |
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主要表明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必须()
| A.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使具体内容与时俱进 |
| B.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
| C.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
| D.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
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目前我国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和其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有关专家估计,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有力措施去保护和抢救的话,20年以后,至少有一半民间传统文化将化为乌有。据此回答7~8题。
7.这里所指的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是指()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艺术 D.传统思想
8.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国家为保护民族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文化部直接领导并主持完成的民族民间的文化十大集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者期待已久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已经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入了立法程序。但是,我们在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与亟待抢救的民族文化资源相比,还相去甚远。现在,“死了一个人,亡了一门艺”已不是个别现象。如不加紧抢救,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就会失传,我们将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之所以要特别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这主要是因为()
A.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点
B.传统文化是现代建设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民族文化的积累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我国很多地区普遍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
饼等习俗。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
| A.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 | B.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 |
| C.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
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经济资源,在历史上经济贸易曾经十分繁荣,茫茫草原、巍巍高山对民族性格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高亢,自由奔放,极富阳刚之气。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
①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 ②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 ③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性 ④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