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之后,人们又去探究DNA是如何传递遗传信息的。当时推测可能有如图A所示的三种方式。1958年,Meslson和Stahl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追踪由15N标记的DNA亲本链的去向,实验过程是: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DNA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子代I和子代Ⅱ)后离心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请依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如果与对照相比,子代I离心后能分辨出轻和重两条密度带, 则说明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如果子代I离心后只有1条中等密度带,则可以排除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
如果子代I离心后只有1条中等密度带,再继续做子代Ⅱ的DNA密度鉴定:
①若子代Ⅱ离心后可以分出中、轻两条密度带,则可以确定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
②若子代Ⅱ离心后不能分出中、轻两条密度带,则可以确定DNA传递遗传信息的方式是 。(以上内容选择图A中的复制方式)
(2)他们观测的实验数据如下:梯度离心DNA浮力密度(g/ml)表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结果与当初推测的DNA三种可能复制方式中的 方式相吻合。
(3)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都需要有遗传物质的复制,都遵循半保留复制原则。请依据此原则回答以下问题:
①用15N标记了一个精原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然后放在不含15N标记的培养基中,经过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有15N的精子有 个。
②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完成后,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是 。
下图表示人体内几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相互关系,其中a、b表示有机小分子物质,A、B、X代表有机高分子物质,虚线表示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催化①过程的酶主要是________;完成②的场所是________。
(2)B可分为B1、B2、B3等,其原因:从b分析是________;从B分析是________。
(3)与合成B3有关的A片段在人体的肝细胞中是否存在?________。原因是每一个体细胞中________。
(4)A的基本骨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B水解成m个b,则控制B形成的A中的a至少有________个。
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无色,细针状结晶,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流涎、呕吐、便血、痉挛等,以致死亡。该外毒素为环状肽,结构式如下图所示。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该化合物中含有游离的________个氨基,________个羧基。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别这些氨基酸的种类是依靠其结构中的________。
(3)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________种,其中有______个氨基酸的R基相同,这个R基是________。
(4)该化合物称为________肽化合物,含有________个肽键。
(5)填写虚线框内结构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从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角度分析)。
(6)该化合物具有8个氮原子,其中________个位于肽键上,________个位于R基上。
(7)该化合物具有10个氧原子,其中________个位于肽键上,________个位于R基上。
(8)该外毒素在环状肽形成过程中失去了________个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
为了证实“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抑制剂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某同学制定下列方案:
a.取两个玻璃缸分别编号为1号、2号;
b.在两个玻璃缸中,分别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水和新鲜水草,然后在每个玻璃缸中分别放入10条同时孵化出的发育状况相同的蝌蚪;
c.向1号缸投放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2号缸投放含甲状腺抑制剂的饲料;
d.每天分别向两缸中投放一些饲料;
e.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一次,观察时用小网将蝌蚪捞出放在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放在坐标纸(1 mm×1 mm)上,观察并且测量蝌蚪的体长变化(前肢和后肢的生长情况,尾的变化等)。
上述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一些明显的设计缺陷或不足,请你修改并完善该设计方案。
(1)该设计方案的明显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a过程应该为(只需陈述修改内容,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c过程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中存在着引起实验误差的不妥之处,d过程的不妥之处应该改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某校生物小组的同学欲探究顶端优势是否与植物激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有关实验内容。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假设:顶芽产生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
(3)实验材料:发育状况相近的杨树幼苗若干、琼脂块、生长素(ⅠAA)等。
(4)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发育状况相近的杨树幼苗若干,均分为四组,并编号A、B、C、D。
第二步:A组杨树幼苗切除顶芽;B组杨树幼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杨树幼苗切除顶芽,并在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D组杨树幼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空白对照。
第三步:四组幼苗均在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每组幼苗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顶芽抑制侧芽生长与生长素无关。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顶芽抑制侧芽生长与生长素有关。
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土壤中缺磷会导致植株矮小,叶色暗绿,依据叶色变化判断可能是缺少类胡萝卜素。试设计实验探究叶色暗绿是否由缺磷造成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
实验所需主要用具、试剂:烧杯、漏斗、试管、研钵、完全培养液、只缺磷的完全培养液、无水乙醇、SiO2、CaCO3、层析液等。
实验材料:正常生长的黄瓜幼苗。
(1)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个烧杯,分别编号为A、B,各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黄瓜幼苗。
第二步:向A烧杯中加入适量______________,向B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到两组黄瓜幼苗叶片出现差异时。
第三步:分别从A、B两组中选取等量叶片,用__________提取叶片色素,用____________法分离色素,观察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果预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缺磷导致叶色暗绿不是由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缺磷导致叶色暗绿是由类胡萝卜素缺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