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和年青人边喝咖啡边聊创业,再掀国民创新热潮。
材料一:下列图表,反映出我国经济的现状:
注: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材料二: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国务院在2015年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政策: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特别是要注重走活分配机制创新这着棋 ;推动金融改革迈出新步伐,发展民营银行和普惠金融,促进生产要素更多向有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集聚,让众多“创客”自由创业、能够成业,使千千万万小微企业成长壮大、活力迸发。
材料三: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国人大对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行执法检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全面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科研资金进行了系统整合,避免资金使用的碎片化;针对科技计划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分类资助。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1)揭示材料一所示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上述改革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从党、政府、人大等角度,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1年初,南京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的总体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市政府重点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组织数千名干部下基层积极展开调研,从各区实际出发,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为改善民生,推出了十八项增加群众收入的政策措施并初显成效;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履职能力,举办专门辅导讲座;为审慎行使权力,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建议,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上述举措收到良好效果,今年一季度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联系材料,说明市政府的上述举措体现的哲学道理。(16分)
谁也不曾料到,这是如此艰难的一年。我们热切期待的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它不屈的脊梁!全民一心,共同抗灾!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温暖;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相助;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当圣火遭受屈辱,我们义无返顾;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劈山开路。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中“不屈的脊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6分)
(2)中国为什么必须“挺起不屈的脊梁”? (6分)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6分)
(18分)2010年10月15--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代表认真商讨“十二五”规划。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减缓社会矛盾,成为此次规划的亮点,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是“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意义。
(2)请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就实现“包容性增长”向政府提些方法论的建议。(12分)
(34分)材料一:
材料二:2011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共收到提案5678件,其中民主党派人士屠杰的提案强调了把稳定物价、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一根海南辣椒的旅程”反映了商品流通中存在什么问题?请你用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分析回答应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
(2)运用政党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11分)
(3)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科学依据。
材料一 新中国治淮60年,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1000多亿元,带动其他投入1000多亿元,促进淮河流域水库塘坝灌区、河湖灌区、机电井灌区、引黄灌区四大灌溉体系年均灌溉面积增加到1亿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防洪、除涝、灌溉等治理工程累计增粮超过6000亿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913亿元,淮河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从昔日水患频发的“水口袋”日益转变成为“米粮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
材料二长江与淮河同为我国七大水系,长江上的三峡工程,既是水电工程,又是防洪和生态工程。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如何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成为重庆市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2010年10月8日,“绿色长江 重庆行动”大型捐资造林公益活动在北京和重庆同时举行。该活动旨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结合其他重点工程造林,在重庆长江两岸造林380万亩,实现绿化全覆盖。重庆市必须以此为契机,综合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科技等手段,加快依法治江步伐,推动三峡库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结合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治淮6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所体现的经济常识道理。
(2)“绿色长江 重庆行动”必须走依法治江之路,简述依法治江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