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9日,权威解读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在京发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等5个专题的首批77条核心词汇的权威解读和阐释以中、英、法等7个语种同步发布;24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首批术语发布,包括“道”“气”“仁”“义”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81条术语发布。上述做法
①目的是宣传中国的语言文字,提高汉字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②是创新对外话语实践,传播中国声音的有益尝试
③有利于增强文化信心,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④有利于阐释“中国道路”,输出“中国模式”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11年2月以来,利比亚发生严重骚乱,中国政府协调派出91架次民航包机、12架次军机,5艘货轮、1艘军舰,租用35架次外国包机、11艘次外籍邮轮、100余班次客车,从海、陆、空三路实施全方位大规模撤离行动,一共撤出并且安全接回中国公民35860人。政府高度关注在国外中国公民的安全,主要体现了:
A.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权 | B.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物质保障 |
C.保障人民民主是我国的主要国家职能 | D.我国的民主是全民民主 |
2011年春节,“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简称“随手拍”)成为一个热得发烫的微博。据此回答问题微博掀起的这场寻子热潮同时也引发了一场辩论。有人认为,将孩子的照片随便上传网络有可能ff犯孩子隐私权;也有人认为,救助乞讨儿童是公安机关的亊,公民过于介人此事有越权之嫌。这表明( )
A.人的主观意识不会对“随手拍”产生任何影响 |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不能只有一个 |
C.认识角度不同对确定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 |
D.一个人帮助他人不得损害集体的整体利益 |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的信息被关注和转发,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社会公众参与街拍、慈善基金参与、警方出警调查核实……“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由此可见( )
①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不断互动建立具体联系的过程
④信息的传递是一个人与人改变条件建立固有联系的过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一些所谓“专家”提出了雷人言论:“丈母娘推高房价”“房价太低,勤劳的人都会变成懒汉”。这些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忽略了发展的普遍性 |
B.价值观错误,价值判断没有从群众利益出发 |
C.不能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D.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
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说:“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说明(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事件,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恶意拖欠劳动者报酬行为纳入刑法,加重对此类行为的惩罚力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C.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