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丑 兵
莫言
1976年冬天,排里分来了几个山东籍新战士,丑兵王三社就是其中之一。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长得丑,就老老实实的,少出点风头吧,他偏不,他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口齿又不大清楚,常常将我姓郭的“郭”字读成“狗”字,于是我在他嘴里就成了“狗”排长。
不久,春节到了。省里的慰问团来部队慰问演出。政治处让我们排派十个公差去当临时服务员。我立即挑选了九个战士,命令他们换上新军装,就在我指指划划地做“战前动员”时,丑兵回来了。一进门就嚷:“‘狗’排长,要出公差吗? ”他这一嚷破坏了我的兴致,我便气忿忿地说:“什么狗排长,猫排长,你咋呼什么!”他的嗓门立时压低了八度,“排长,要出公差吗?我也算一个。”我随口揶揄他说:“你去干什么?去让慰问团看你那副漂亮脸蛋儿?”这些话引得在一旁的战士们哈哈大笑。和丑兵一起入伍的小豆子也接着我的话茬说:“老卡(他们称丑兵为卡西莫多)你呀,还是敲钟去吧!”
战士们又是一阵大笑。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他脑袋耷拉着,慢慢地退出门去。
后来,丑兵向连里打了一个报告,到生产组喂猪去了。
三年过去了,我已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工作。
1979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到白热化程度,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动员大会之后,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人还咬破指头写了血书。 全连唯有丑兵没写请战书,说实话,我很恼火。
晚上,支委会正式讨论去南边的人员名单,会开到半截,丑兵闯了进来。
指导员疑惑地笑着问:“王三社同志,你?”
丑兵眼睛潮乎乎地说:“我想上前线。我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我也是个人,中国青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丑兵被批准上前线了。
开完欢送会,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披衣下床,向丑兵住的房子走去——他单独睡在猪圈旁边一间小屋里。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小屋里还亮着灯,我推开门走进去,丑兵正在用玉米糊糊喂一头小猪崽,见我进来,他慌忙站起来,把喂好的小猪抱进一个铺了干草的筐子里:“这头小猪生下来不会吃奶,放在圈里会饿死的,我把它抱回来单养……”
我说:“小王,咱们就要分手了,你有什么话就说出来吧,千万别憋在肚子里。”
他沉吟了半晌:“副连长,我这次是抱着拼将一死的决心的,不打出个样子来,我不活着回来。
“我不敢指望人们喜欢我,也不敢指望人们不讨厌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厌丑之心人亦皆有之。谁也不能扭转这个规律,就像我的丑也不能改变一样。但是,美,仅仅是指一张好看的面孔吗?小豆子他们叫我卡西莫多,开始我认为是受了侮辱,渐渐地我就引以为荣了……
两年来,我读了不少书,并开始写一部小说。”
他从被子下拿出厚厚一叠手稿,把手稿递给我,我小心翼翼地翻看着,从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有一支悠扬的歌子唱起来,一个憨拙的孩子沿着红高粱烂漫的田间小径走过来……
“副连长,我就要上前线了,这部稿子就拜托您给处理吧……”
我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好兄弟,谢谢你,谢谢你给我上了一场人生课……”
几个月后,和丑兵一块上去的战友纷纷来了信,但丑兵和小豆子却杳无音讯。
丑兵的小说投到一家出版社,编辑部很重视,来信邀作者前去谈谈,可是丑兵却如石沉大海一般,这实在让人心焦。
终于,小豆子来信了。他写道:……我和三社并肩搜索前进,不幸触发地雷,我眼前一黑,就倒了下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感觉到被人背着慢慢向前爬行。我大声问:“你是谁?”他瓮声瓮气地说:“老卡。”我挣扎着要下来,他不答应。后来,他越爬越慢,终于停住了。我意识到不好,赶忙喊他,摸他。我摸到了他流出来的肠子……
丑兵死了,竟应了他临行前的誓言。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也一阵阵痉挛。
(选自《莫言中短篇小说散文选》,有删改)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丑兵像是挨了两巴掌,本来就黑的脸变成了青紫色,他脑袋耷拉着,慢慢地退出门去。”这里用了比喻、比拟和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丑兵受到嘲弄后的痛苦心理。 |
B.“半个月亮明灿灿地照着营区,像洒下一层碎银”这个环境描写,运用比喻手法,以景写人,烘托丑兵纯洁美好的心灵,表现他热情上进、富有爱心的个性。 |
C.“全连唯有丑兵没写请战书”,是因为丑兵胆小怕死,缺乏爱国热情,他只想着写他的小说,做他的作家梦。 |
D.“我的泪水打湿了信纸,心也一阵阵痉挛”,这是因为“我”为先前并不了解丑兵美好的心灵而惭愧和后悔。 |
E.这个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手法,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描写,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读后令人感慨唏嘘。丑兵起初被人叫“老卡”很受打击,后来他却自称“老卡”,对此你怎样理解?
小说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刻画丑兵,请找出几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丑兵说:“美,仅仅是指一张好看的面孔吗?”请结合作品内容,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对这话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的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
(选自《大众日报》)
11.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证李白对“清真”文风的推崇、开掘?请具体说明。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勿忘我
——访泰戈尔故居
⑴鸟儿唱起歌来,婉转而悠长,鸟儿说起话来, 清脆而绕舌。通往西莱达的小路犹如鸟语,蜿蜒细窄绵长。一方又一方水田,一片又一片池塘,知足而宁静。无数的小河小湖,浮云在那里梦游。芒果树将影子留给树下的花草,抖落些阳光的碎屑。一片水田,刚刚收割完毕,但并不孤寂。它默默地躺在那里,望着禾苗从邻居怀里探头探脑。在另一片新绿之中,褐色的田埂像大鲶鱼拱起的脊背。
⑵一段矮墙上,坐着两个白衣人,他们怀抱着琴,吟唱着。我问莎妲芙,“他们是谁,唱的什么?”“当地农民,他们唱的是孟加拉回教诗人拉龙的歌。你知道,拉龙曾住在附近,深受泰戈尔的影响……”
⑶泰戈尔故居占地大约11公顷。三层的楼房建有两层露台。二层的凉台向前伸出,三层的露台更大,上面只有一座类似亭台的房间,房间的尖端犹如一座细小的金字塔。白墙红窗,花园环绕,玫瑰盛开,榕树亭亭如盖。西面一片大池塘,一条碎石路穿过花园,直抵水边。池上石桥一弯,池旁树影婆娑,那是一棵Bokul树,据说是泰戈尔亲手栽种的。
⑷在故居的凉台上,一条小船静静地卧在我的身旁。那条船是一条房船,取了一个和她漂泊的大河同样的名字——博多。从挂在故居底层的照片上,我看到她船头高挑,前舱宽大,上面站着一个人。后舱的木柱撑起倾斜的屋顶,框出许多拱形的门窗,一支桅杆从房顶伸出,却不是向上,而是朝前。房船除了立柱门窗,几不见船屋壁板,坐在里面一定是四面来风。
⑸西莱达的田野画出诗人的仙乡,博多河的流水搅扰着诗人的梦魂。那片池塘怀抱着星星,犹如母亲拥着她的小命芽儿。那棵Bokul树碎花飘落,也飘落着天女口中的香液。在豪雨倾盆、孤灯微弱的夜晚,在那既不想读也不能写的无眠时刻,诗人等待着黑夜退却为森林的隐士,等待着灵性的翅膀再度展开。诗人倾听着洪水与饥荒对话,也倾听着金色花绽开的声音。诗人将假模假式的英文诗歌评论掷向桌面,却让无言的月光流泻出永恒的哲思。和莫扎特一样,无论真实的人生如何,泰戈尔只向世界展现自然和人类最淳朴的美,而这美最具有神性。
⑺这座房子有15个房间,只有一楼挂着照片、画作和手迹的复制品,不多的家具分散在几个房间里,也未标明是否为泰戈尔或家族的遗物。照片中只有三张和本地有关:房子、船屋、还有一张是泰戈尔全家在房前的合影。据说泰戈尔来此8年之后,其家人才从加尔各答过来团聚,估计这合影是在1898年之后拍摄的。
⑻在俄国,我曾走访托尔斯泰庄园,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我也曾在罗马排队进入济慈故去的房间。就自然环境而言,只有西莱达的泰戈尔故居能与图拉的托翁庄园媲美。
⑼在西莱达,我自由自在地走着。我走到池塘旁,坐在Bokul树下。那树正开着黄白色的花,细小而清香,人们把这花穿成手环和项链,一个孩子给了我一串,我挂在脖子上。我再次登上顶楼,遥望树海和博多河。我想象着泰戈尔在房船上写《金色的帆船》和《江河集》,在孟加拉的田野里写《收获集》,而在那棵树下写《吉檀迦利》。
⑽太阳斜了,疲倦的光流连在树海上,我依然站在西莱达故居的顶楼上。绿树哼鸣着,似乎那不仅是树的哼鸣,好像有人在唱。细听,果然是水边传来的声音。我跑下楼,胸前的花环跳跃着。沿着碎石路,穿过花园矮墙,歌声越来越近。
⑾歌声来自池塘边。
⑿在闪动着夕阳的池水旁,在那落花飘飘的Bokul树下,一个老人、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孩子正在弹唱。中年人举起单弦琴,前后摇动,绷出铮铮之音。老人敲着小铜镲,孩子和中年人高声唱着。童音带着村野的稚气,中年人的声音并不浑厚,含着甜味。树影和石桥在水面上流动着。在“守财奴”般的夕阳藏起它的金子之前,人们围坐四周,低头听着,以手拍打着地面。
⒀中年人和孩子继续唱着:“当我的脚印不再印在这条小路上,当我不再在这条河上划船,那时候,你可会记得我?当灰尘布满琴弦,当枝蔓爬满房屋的围墙,当花园成为莽丛,当苔藓环绕着池塘的边缘,那时候,你可会记得我?”
⒁哦,我们怎能忘记你,虽然你“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我们怎会忘记你!你的诗“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注】《吉檀迦利》,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文中所唱歌词、所用诗句都出自泰戈尔诗歌。
7.第⑴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有:
⑴
⑵;
8.第⑿段用“守财奴”一词的表达效果是。
9.概括写出“泰戈尔故居”的主要特征:
⑴;
⑵;
⑶;
10.文章以泰戈尔诗句“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 “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结尾,其含义是
11.下列对文章理解或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A.作品以游踪为记叙顺序描绘“所见所闻”,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
B.第⑵段写当地农民弹唱拉龙歌的情景,意在写泰戈尔深受喜爱。 |
C.通过与音乐家、文学家对比,突出泰戈尔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
D.想象丰富而贴切,描绘的情景中充满着对泰戈尔敬意和赞美。 |
E.作品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优美清新,情感浓郁。
F.作品以“勿忘我”为题的含义是作者对泰戈尔故居难以忘怀。
12.作品是怎样以“Bokul树”为线索贯穿记叙内容的?
阅读下文,完成第1— 4题。
如水的越剧
①如果是液体,那它就是妩媚的水;如果是植物,那它就是水边的柳;更如果江南是一艘典雅精致的画舫,那它分明就是依呀的橹声和旖旎的水波。从六朝金粉的秦淮到晓风残月的西湖,从烟花三月的扬州到枫桥夜泊的姑苏,再没有哪种戏剧比越剧更令人缱绻悱恻、至性至情了。甚至从沃野万里的中原到千里冰封的北域,从朔风黄土的西部到荔红桂馨的南国,也没有哪种曲调比越剧的音符更令人柔肠百回、侠骨氤氲了。
②一百年前,越剧于江南的诞生,是怎样的一种奇迹。许是因了江南之水太多清丽柔美的滋润、江南之地太多烟雨岚风的漫漶,一出“小歌班”,几许半农半艺人,“绍兴文戏”的越剧便如三月里的桃花汛,在乌檐粉墙的江南,在鹂转莺啼、河埠纤道、家家枕河的江南恣意泛滥开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戏剧更浓缩着一方风情的灵魂和精华。粗犷厚朴的黄土地适宜于秦腔的撒野,茂密火红的高梁田孕育了二人转的品格,温山软水的江南无疑就是越剧千回百转的河流和湖泊。
③不仅如此,越剧的诞生更在江枫渔火、烟柳画桥,自古便以阴柔为美的江南,大大延拓了观美、享美的疆域,构建了审美、赏美的磁场。同样是诞生于江南的戏剧,总以为昆曲的尊贵太精致而典雅,只迎合通儒硕彦、显绅名士作阳春白雪的把玩和潇洒;绍剧的阳刚又太浓烈而铺张,仅能为壮士侠客、忠臣武将作慷慨激昂的鼓噪和张扬;而滩簧的率性更粗鄙和媚俗,多适宜贩夫走卒、短工穷酸作下里巴人的发泄和戏耍。惟有越剧才是一条灌濯沃野的河流,在吸收容纳昆曲、绍剧、滩簧、京剧以至话剧、舞蹈等诸多精华的同时,更构筑起一座美妙的岛屿,让所有热爱江南戏剧的芸芸众生,无不以登临为乐。有道是女子是水做的骨肉,阴柔之美莫不以女子为甚。如果说三十年代前,男女混演的“绍兴文戏”已如一匹妩媚的绸缎,颇具阴柔之秀的话,那么1938年以后,旦、生、面、丑诸角一色以女子出演的新越剧,更是一条女性的河流,顾盼流转千娇百媚里,将女子的阴柔之美、江南的阴柔之美,充盈铺张到了极致,流泻洒扬到了极致。
④像婉约清丽的江南之水体现了江南的本性一样,曲调和唱腔同样以委婉柔美、深沉哀怨著称的越剧,亦淋漓尽致地演绎着江南之水的本性和特质。四工调的明快恰如春天里的桃花汛,弦下调的幽怨仿佛深秋中的芭蕉雨,而尺调作为越剧最主要的唱腔,那一份无以复加的洒脱和柔美,则更似初夏时节新绿荷塘里孟浪的涟漪。
⑤曲调和唱腔是如此,越剧的器乐无疑亦是江南之水的天籁和传真。越剧荡漾出十里蛙声出山来逶迤,二胡盘亘着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缠绵,琵琶的起伏里具春江花月夜的纷繁,洞箫的呜咽中听雨到天明的惆怅。至于赋予越剧另一名称“的笃班”的鼓板,清脆的击打里分明更是清泉石上流的自然和野趣了。
⑥江南丝竹本来便是凝水的声色和精灵,在江南众多的戏剧里,这样的声色和精灵怕以越剧为最。总思量江南地域里众多越剧的舞台常离不了水,或依偎于河边,或矗立于水中。这样的以水为伴,固然有江南水乡水路便捷的因素,但细细地想来,当委婉的唱腔贴着水面活泼泼地度向四邻八乡,当飘飘的水袖袭着水波妖妖娆娆地叠出片片倒影,甚至当娇嗔的眼波借着水光的映衬湿漉漉地愈见鲜亮,那份极致的柔美和水灵,又岂是远水的舞台所能比拟? 所能打量?
⑦从曲调、唱腔、器乐到舞台,如水的越剧与江南之水,端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溶合与消解,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的新生和升华。
⑧阵阵水样委婉的唱腔、声声水样妩媚的娇嗔,在江南的乡野市肆间、在江南的谷场河流上悠悠沉浮的时候,那是如水的越剧在水样的流淌。自然的河流,让多雨的江南分外娇媚,而越剧的河流,更让多情的江南令人迷醉。
1.“越剧”早期的名字叫做“”,另一个名字叫做“”。
2.越剧繁荣的原因是。
3.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一是;二是
4.从修辞手法看,第①段介绍越剧特征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主要有:
⑴;⑵;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仅借助海浪动力驱动、由卫星控制的独立养殖笼将保护环境:笼内的鱼能够在开放的海域独立寻找食物。GPS定位系统可以避免与船只相撞。鱼长成后,养殖笼能够自动回到港口。
众所周知,渔场养鱼比渔船捕捞更为有效,但是大量的鱼集中在狭小空间内可能会危害环境。因此,美国学者目前展示了一种能够自行游动的渔场。巨大的球形笼子配备了水下发动机,以便它自行移动到远海。借助它,过深的大洋也可以被用来固定传统水中养殖笼。此外,螺旋桨与此同时将新鲜海水注入笼内,这就使鱼量增多成为可能,并进一步减少了海水的过度使用。
该系统甚至能够禁得住风暴的考验。美国学者说,在波多黎各沿海进行的初步测试取得了成功。他们同时认为,未来装备能够在鱼成长后将养殖笼带回的GPS导航系统也是可能的。麻省理工学院离岸水中养殖工程中心的负责人克利夫·古戴解释:“测试表明,移动养殖笼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他正与这种名为Aquapod的水下鱼笼的开发商海洋农场技术公司合作。该养殖笼有聚乙烯和玻璃纤维网制成,这样就为其提供了浮力和足够的稳定性,以抵抗肉食鱼类的攻击。
古戴的小组为一个直径近19米的Aquapod装备了两个各5.5马力、运转缓慢的大水下螺旋浆发动机。养殖笼通过电缆由水面上的柴油发动机驱动。样机在波多黎各的库莱布拉水域投入使用。在每秒30厘米的推进力下,这个移动渔船的移动十分方便灵活。
未来研究人员还将为这种养殖笼配备GPS接收器和路线计算软件,这样,当它漂出了适当的洋流或者说必须要躲避风暴时也可以自由进行操控。同样属于构想当中的还有,借助可再生能源来驱动系统,譬如太阳能和海浪的动力。
在大洋中,通讯系统尤其是安全是必须的,这样才能避免游动的养殖笼与船只发生碰撞。古戴称,此外还要对深海渔场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反复审查,因为可能只有大规模的项目才具备经济价值。
8.对Aquapod水下鱼笼的优点,理解不恰当的是()
A.可以进行深海养殖 B.能禁受风暴的考验
C.具备较好的经济价值 D.能提高鱼的产量
9.古戴认为“移动养殖笼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不属于他这样说的原因的一项是()
A.大水下螺旋桨发动机可以使养殖笼自行移动到远海
B.聚乙烯和玻璃纤维网笼体为养殖笼提供了浮力和足够的稳定性
C.GPS导航系统使养殖笼可以自行调整路线,既可以躲避风暴,也可以避免与船只相撞
D.柴油发动机通过电缆可以为水下螺旋桨发动机提供驱动力
10.作为德国《世界报》上的一篇报导,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美开发出可移动深海养殖笼 B.独立养殖笼将保护环境
C.安全高效的深海养殖笼 D.移动养殖笼初步测试获得成功
11.从全文看,未来独立养殖笼能够保护环境的原因是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经济学家们常常以“荷兰病”来警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荷兰是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的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在我国,煤炭资源省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煤炭产量,除了增加煤炭的输出,还将与煤炭相关的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大型坑口发电厂等作为鼓励发展的产业,享受含税用户优惠电价和各种税费减免,结果就是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而市场本身也会强化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因此,煤炭资源省份可能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其综合抗风险能力。当煤炭资源枯竭时,其经济将陷入困境,这就是通常比喻的“荷兰病”和“资源诅咒”。
煤炭资源输出并不一定就有“荷兰病”,问题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单一。此外,“荷兰病”多发生于小国,这也证实了产业结构单一问题的严重性。中国是一个大国,“荷兰病”即使有,也只能是局部问题,煤炭资源省份患病了,还会有中央政府帮助。当然,这不等于煤炭资源省份不用为此担心。
事实上,如果煤炭资源省份现在不未雨绸缪,他们的麻烦会远远超过“荷兰病”可能带来的问题。由于近年煤价上涨和煤炭需求快速增长,这些省份煤炭扩展的财力充足,加上东部发达地区对高耗能产业在环保、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资金纷纷向这些煤炭资源省份转移,增量资金绝大部分投向与煤炭相关、高能耗、也是高污染的行业。这使当地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我们比较熟悉地把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理解为不可持续发展,是不计成本的发展。因为,如果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人的健康和医疗费用,10%的GDP增长是要大打折扣的,严重的则有可能是经济的负增长。当然,矿业可以给当地的就业和基础设施带来好处,但是矿业活动对环境有潜在的危害,如造成水土流失,使农业人口失去生计,而这些人往往都是穷人。另外,煤炭资源输出所带来的财富往往大多外流。
有两点必须强调,首先,基于比较优势的市场运行会强化本已单一的产业结构,资源型省份的经济转型不可能由市场自发推动。其二,煤炭资源省份不能在煤炭资源枯竭的时候才开始寻找发展接续产业,而应该在煤炭兴盛时期就着手产业的多元化,思考在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6.对“荷兰病”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的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
B.是指我国煤炭资源省份过分依赖煤炭产业而降低综合抗风险能力,使经济陷入困境。
C.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发展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过分依赖的危险性。
D.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过分依赖某种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最终拖累经济发展的现象。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煤炭资源省份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由于煤炭生产、输出和发展高耗能产业都受到了政府在电价和各种税费方面的优惠。
B.东部发达地区在环保、资源等方面限制高耗能产业,纷纷将大部分资金投向煤炭资源省份的与煤炭相关、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C.煤炭资源省份即使患“荷兰病”,也不是资源输出的必然结果,而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况且就全国来说,只是局部问题。
D.如果加上资源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人的健康和医疗费用,会使GDP增长的10%大打折扣,严重的则有可能是经济的负增长。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煤炭资源省份应该未雨绸缪,保护住自己的资源,将更多的煤炭资源留给子孙后代,以更好地保证可持续发展。
B.煤炭资源输出所带来的财富往往大多外流,当资源枯竭时,留下来的很可能是一个没有资源、又没有良好自然环境的地方。
C.煤炭资源省份应该在煤炭资源还未枯竭之前,由政府强制进行经济转型,这时有足够的资金,便于进行经济转型投资。
D.不可持续发展既耗费资源,又破坏环境,而取得的经济效益不过是剥夺了子孙该有的东西,或是把债务留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