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远去的乡村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你们只听见辛弃疾先生在宋朝这样说,我可是踏着蛙歌一路走过来的。我童年的摇篮,少说也被几百万只青蛙摇动过。我妈说:“一到夏天,外婆就不摇你了,远远近近的青蛙们都卖力地晃悠你,它们的摇篮歌,比你外婆唱的还好听哩,听着听着,你咧起嘴傻笑着,就睡着了。
小时候刚学会走路,在泥土的田埂上摔了多少跤?我趴在地上,哭着,等大人来扶,却看见一些虫儿排着队赶来参观我,还有的趁热研究我掉在地上的眼泪的化学成分。我扑哧一笑,被他们逗乐了。我有那么好玩,值得他们研究吗?于是我静静地趴在地上研究他们。当我爬起来时,我已经有了我最初始的昆虫学。摔跤,原来是我和土地举行的见面礼:你必须恭敬地贴紧地面,才能接受土地最好的生命启蒙。
现在,在钢筋水泥浇铸的日子里,你摔一跤试试,你跌得再惨,你把身子趴得再低,也决然看不见任何可爱的生灵,唯一的收获是疼和骨折。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到了夜晚,它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早晨,它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冬天,它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们看见了,就学着葱的做法,把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后来,我那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一行的字,问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呢?多浪费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我父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种葱哩,一行一行的。”
你听过豆荚炸裂的声音吗?我多次听过,那是世上最饱满、最幸福、最美好的炸裂声。所以,我从来不放什么鞭炮和礼花,那真有点儿虚张声势,一串剧烈爆响之后,除了丢下一地碎纸屑,更无丝毫诗意。那么我怎么庆祝我觉得只得我庆祝的时刻呢?我的秘诀是,来到一个向阳的山坡,安静地面对一片为着灵魂的丰盈和喜悦而缄默着天真嘴唇的大豆啦、绿豆啦、小豆啦、豌豆啦、红豆啦,听它们那被太阳的一句笑话逗得突然炸响的“噼噼啪啪”的笑声,那狂喜的、幸福的炸裂!美好的灵感,炸得满地都是。诗,还用得着你去苦思冥想吗?面朝土地,谦恭地低下头来,拾进篮子里的,全是好诗。
即使你在田野里追赶一只老鼠,也能到达一首诗的附近——离老鼠洞不远,是被野草掩护的蛐蛐的琴房,正在演奏《诗经》里的某个曲调。
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我不识字的父亲,披一身稻花麦香,在阡陌上走了几十年,我以为他只是在琢磨农事,当他头也不回地走远,他的田亩和更广袤的田亩,被房地产商一夜间全部收购,种植了茂密的钢筋水泥,然后无限期地转租给再也不分泌露水、不生长蛙歌,仅仅隶属于机械和水泥的荒芜永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
屋梁上那对燕子是我的第一任数学老师、音乐老师和常识老师。我忘不了它们,我至今怀念它们。它们一遍遍教我识数:1234567;它们一遍遍教我识谱:1234567;它们一遍遍告诉我,一星期是七天:1234567。根据文中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燕子的呢喃中,她在稻田的清香里;
她在 中,她在 中,她在 里。作者讲述小时候在田埂间摔倒的往事的用意是什么?
第三段中反复出现的“一行一行”,有哪些含意和作用?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我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在挽救那首注定要失传的田园诗。文章以“远去的乡村“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读障碍是从国外医学界的Dyslexia一词翻译而来的。也有学者认为Dyslexia应该翻译为“读写困难”。因为Dyslexia一词实际上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部分,但目前“阅读障碍”是最为常见的中文翻译。
阅读障碍还能进一步细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获得性阅读障碍,指由后天脑部损伤或者疾病引起的阅读困难,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一个阅读障碍患者,他会怎么看一句话都不通顺,但如果有助手在旁边按照原文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他马上就懂了。所以,阅读障碍患者本身并不是理解能力存在问题,更不是智力上存在问题,在生理上他没有明显的神经或者器质上的缺陷。
目前,虽然有个别国家允许有阅读障碍的学生申请口试,但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之下,阅读障碍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同时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与正常人的阅读和书写差异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如导致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害羞或者急躁等。这些都不利于其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全球约有1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因为阅读障碍不同于其他很多病症,用仪器检查一下是无法看得出来的。它自身又存在很多尚未明朗的复杂性,所以如何诊断阅读障碍患者也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难题。
目前,对阅读障碍的诊断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量表组成的测试来完成的。其中英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详细的量表,在Dyslexia组织的网站上,主要有两大类型的测试,第一类是筛查性测试,包含了机考测试和书面测试,这类型测试可以自我完成,但测试结果无法进行百分之百确诊,只能说明测试者存在阅读障碍的倾向;第二类是全套的诊断型测试,与第一类测试相比,突出两点——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且诊断结果为确诊。
在今天,阅读障碍还是无法治愈。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的阅读障碍患者依旧在自己的领域中作出成就,如香港的丁锡全医生,他本身就是个阅读障碍患者,却最终当上了医生并致力于治疗阅读障碍患者。
但阅读障碍的发病原理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为阅读障碍的根本原因争论了数十年。有一种理论提出,阅读障碍是因为大脑存在语音表达的缺陷;另一种理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语音表达是完整的,只是语音表达信息时难以被大脑中的语言加工区所获取。针对争论,近日,比利时科学家巴特·博埃及其国际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现实世界的声音进入大脑后,大脑对声音进行分类,但帮助它们能够被解读的神经连接出现了“故障”。虽然这个发现目前尚未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可,但它能够给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一个突破点,即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对语音表述的获取缺陷,而语音表述是完整的。这次的突破,也许会使对阅读障碍患者的治疗聚焦到增进大脑连接性的干预措施上。也许阅读障碍患者能有进行正常阅读的一天。(选自2014年1月3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有关阅读障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障碍确切地说应称为读写困难,因为它实际包含了阅读和书写两个部分。 |
B.阅读障碍可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而我们通常所关注的阅读障碍主要指发展性阅读障碍。 |
C.阅读障碍虽然不是智力问题,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也可能造成心理影响,从而不利于患者日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 |
D.目前,科学界认为阅读障碍的根源是大脑某些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了“故障”,连接性越差,阅读障碍的程度就越深。 |
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贫困地区,一些儿童他们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很差,极有可能存在阅读障碍。 |
B.要确认是否患有阅读障碍需要联系有资格的心理学家进行专门的测试。 |
C.阅读障碍虽然目前无法治愈,但在非生理层面是可以战胜的。 |
D.关于阅读障碍的最新研究给阅读障碍患者带来了福音,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也能进行正常阅读。 |
从狭义角度来看,什么是阅读障碍?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说明。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第二段说“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这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的题目是“感悟唐诗”,作者从唐诗中得到了哪些感悟?
本文多次提到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一书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马温
①我对我说:“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②这是在给我自己鼓劲,我在犒赏自己,或也许只是想放自己一马,让我仍可从容不迫地虚度,和从前一样。
③从前我虚度过什么呢?我在作文簿上写出幼稚但充满真诚的排比句,在长满杂草的中学操场上,一脚将足球踢过中线。我虚度了露天电影,虚度过广场集会,虚度了古籍书店里的打折旧书,虚度过历史行将变轨的重要时点,虚度了赤脚挑河泥肩膀疼痛的那个上午,虚度过江边码头游泳的晃晃荡荡的傍晚,虚度了黄山日出,也虚度过泰山经石峪那些隶体的大字,虚度了小说手抄本中的女孩和她朗诵的诗句,虚度过私人聚会桌上只有油炸花生米,被我虚度的还有“1812:枪骑兵之歌”、“马贩子科尔哈斯”,一些肥皂剧我也没放过。
④虚度让我活着并活得开心。我的少年、青年、中年和我当前深陷其中的老年,每个阶段我都留下笑眯眯的照片。这些照片证明我一直快乐,还证明虚度并非步入人生歧途需要挽救和痛改。不要说什么情何以堪,不就是过日子,过得松弛点么?巴西世界杯,那些将点球踢飞的名将,俱是因为想让他的临门一脚力挽狂澜、石破天惊、永垂青史,于是,在那一秒,足球的轨迹被这沉重的意义篡改了。
⑤我的个人经验是,当我想要赋予日子意义时,这个日子要么虚假失真,要么夸张矫情,受折磨的是我,活得好累啊,艰难度日啊!
⑥意义不是我的人生唯一可穿的衣服,我还可以穿树叶,穿动物的毛皮,穿废旧报纸,甚至,什么也不穿,天天日光浴。
⑦昨天我没有看一页书,却写了比一千字还多的文字。这件事短暂地阻击了我的蹉跎习惯,并让我的昨天呈现出某种意义。可是,不阅读却写出那么多废话,这是意义呢还是算无聊?——除此之外,关于昨天我想不起更多细节了。日子一经虚度就变得模糊不清。虚度经不起回忆,虚度的日子在回忆中丧失清晰度和完整性。虚度的反面,有一种人生,可以无限次地被回忆,他的每一天都有清晰描绘,每件事都有来龙去脉,像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每天被观察,时刻被记录。
⑧如果我不希望我的人生被如此观察和记录,那么,我必须让自己成为一只野外的小老鼠。我不隶属于某个医学实验室,我有自己的洞穴,我在狗尾巴草和薄霜中自由呼吸,无论我是雄性还是雌性,我都操着乡音向异性表达柔情蜜意。我有充足的权利虚度属于我的生命,我既然不喜欢意义,那就恳请意义不要来碰我,我既然喜欢日复一日看不出意义的日子,那就由着我,由着我这样活着吧。
⑨我虚度过太多太多,简直,我就是虚度了人生,虚度了这个世界。我不会直接说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我只是说我在虚度。我不否认,许多秘密在虚度中钻出地表,许多情感在虚度中长出触须,许多语言在虚度中赢得好感,许多行为在虚度中放肆演出,而许多意义也在虚度中次第浮现——很悲剧,我还是没能躲开“意义”对我的侵袭和拥抱。意义有很强的黏性,哪儿有人生,意义就来攀爬,像爬山虎对一面山崖的覆盖和侵占。
⑩荷由几个部分组成:露出水面的是荷叶,荷叶之上有荷花,荷花谢了就结出莲蓬,还有埋在淤泥中的藕。藕深藏不露,而荷叶招摇,荷花粉艳,莲蓬又是羞羞答答,它们都可拿来寓意某种生活态度与立场。藕虽然有哲学家的深奥,同时也有大小姐的古怪脾气,采藕人穿着防水服,一番踩找和拉扯,才将它拔起来见了天日,可是藕却不给人好脸色,肮脏脏的泥巴糊了一身,不论它是否代表意义,不论这种意义是否深刻,我都不选它。我的倾向是选择荷叶。风来了,荷叶为什么就不能迎风招展?谁规定了它的下场非得是宁折不弯?风让它欢欣,雨也让它喜悦,荷盘中的一汪水,被荷叶摇啊摇地摇成一把亮晶晶的玉珠,这样幼稚的游戏,荷叶总是做不厌。你也可以说它是无聊,你也可以说这很有趣。
(选自《散文》2014年第10期,有删改)通读全文,概括作者笔下“虚度”的特征。
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表达特色。
请探究结尾处“你也可以说它是无聊,你也可以说这很有趣”两句话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相较之下,你更赞成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春雪
箬轩瑊玏
年已经过去半个多月了,村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各家回来的年轻人,又陆续离开了家。村里并不太富裕,这些村中的年轻人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需要到更为广阔的天地去打拼。过年的那几天,倒是村里最热闹的几天,也是村里年轻人最多的时候,也是李老汉感到最孤独落寞的时候。
李老汉吃过了午饭,在自家门槛上坐着,朝着不远处的小路上张望了很久,扭过脸来,从腰间解下旱烟袋,用柴火点着后,“吧唧吧唧”地猛抽了几口,缓缓吐着烟气。抽了一会儿,又呆呆地望着家门前的洋槐树,望得出神。树是他年轻的时候种上的,那年春天,儿子刚出生,他心里头高兴,兴冲冲地跑到集市上,挑了棵最好的树苗种在了门前的空地上。以前,他一有空就来给它浇水,可现在,他皱着眉,瞪着树,突然骂了一句:“瞎长这么高,有啥子用!”
他火气突然上来了,把脸强扭过去,眼眶不觉湿润了。于是站起身来,轻轻把门带上,蹒跚地沿着小路走了出去。村子里很安静,天也晴朗得正好,阳光从那些尚且光秃秃的树枝上投了下来,奇形怪状的影子交织了一路。最近的天气已经开始回暖了,燕子从南方回来,在李老汉头顶的天空轻快敏捷地飞过。李老汉这才想起这几日自家房檐下也多了一个燕子窝呢,白天雏燕在窝里叽叽喳喳地叫着,以前嫌吵,现在的他,习惯了这吵闹之后,突然觉得自己的周围静得可怕,让人发慌。路的尽头是一片碧绿的田野,绿油油的麦田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晃着,不远处几个孩子在兴高采烈地放着风筝,欢声笑语和耳畔的风声糅合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协奏曲。李老汉望了望孩子们,又望了望田野的尽头,他的面容舒展开来,扭过头去,又轻叹了一句。
李老汉已经七十六岁了,老伴是前年初春走的,老伴刚走时,李老汉觉得天仿佛塌下来一般,虽然他拼命像以往那样,一天一天地过,但心头像是被活生生掏空了一般。那一阵子,他拼命地干活,干活,心里只想着:“我这把老骨头了,累死也就算了,也好陪她一起走啊!”索性李老汉干了一辈子的农活,身体还算硬朗,硬是将那段时光撑了过去。
天已经不早了,太阳的余辉染红了西边的云彩,嬉戏的孩子早被爷奶叫回了家中。李老汉慢慢地往回赶,走到家门口,他忽然听到院中传来说话的声音,像是儿子的!李老汉裂开了嘴,激动地推开了门,蹒跚地走进院子里,四下里张望着。但是一个人也没有,他慢慢地低下了头,推开了灶房的门,坐在灶台前的小凳上。
年前腊月廿八,李老汉也是像今天这样坐在小凳上,准备生火做饭。邻居家的小张突然过来,说是他儿子从省城打来电话,等着李老汉去接。李老汉一听,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赶了过去。那天晚上,天阴沉沉的,看不见星星。李老汉从小张家出来时,突然飘起了雪花,不一会,黑蒙蒙的夜色里多了一层亮晶晶的银白。方才的电话,让他整整半年的希望全部落空。“娃他爸,啥时候回来呀?”“大,这边活太忙了,俺们就不回了,强强寒假作业也多,不用挂念我们,这边过年管吃管住,工资还比往常多,给你汇了两千块钱,你在家……”李老汉在雪地里缓缓地走着,雪花落了他一身,他头顶上的银发全部变成了白色。来到门前那棵洋槐树下,他再也撑不住,扶着树,豆大的眼泪从眼眶中滴落,落到树脚下的雪地上,渗进了泥土中。他叫这棵树“怀根”已经三十多年了,因为他的儿子也叫“怀根”。
他踉跄地来到堂屋,拿出那只他亲手糊好的风筝,上面是小燕子的图案,可爱无比,神采奕奕。李老汉轻轻抚摸着,突然双手一松,任由风筝飘下。风筝在空中徘徊了很久,轻轻地落到了地上。
门前的雪一直在飘着,门前的那颗洋槐树的枝干,悄然无声地被雪覆盖。
选自《名家散文》
(1)下面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笔触细腻而生动,叙述了李老汉盼望儿孙回家过年却希望落空的故事,情节简单,平铺直叙。 |
B.小说开头写村庄,着力突出它的“静”,折射出当前农村凋敝衰败的社会现象;写李老汉,突出他“孤独落寞”,折射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日渐削弱的现实。 |
C.文中写李老汉的儿子“怀根”春节不回家过年,这表明文章主题实际上是批判以“怀根”为代表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体恤老人的社会现实。 |
D.本文在写法上将现实与过去交织,采用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凸显人物形象, 独具匠心。 |
E.本文以“春雪”为题,但第六段、第八段才提到“雪”,特别是第八段的“雪”显得荒谬唐突,可见作者行文布局缺少条理性。
(2)小说中画线处都写到风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3)小说中的“李老汉”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写“春雪”有什么用意?请从标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的角度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