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1)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电流表示数减小,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继续完成图乙中实验电路的连接.
(2)小明按要求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位置,其原因可能是 (只需写出一种可能).
(3)小明在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测出通过电阻R的不同电流和对应的电压值如下表所示:
U/V |
0.5 |
1.0 |
1.5 |
2.0 |
2.5 |
3.0 |
I/V |
0.1 |
0.2 |
0.3 |
0.4 |
0. 5 |
0.6 |
小明在本次实验中所用电阻R的阻值为 Ω;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4)仅通过一个电阻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呢?为了避免偶然性,小明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5)如果将实验电路中的电阻R更换成一个额定电压为3.8V,阻值为10Ω的小灯泡,进行“测量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的实验,则对实验电路还须进行的改动的是 .
唐昊同学在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的最左端,发现指针如图1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使天平平衡.(选填“左”或“右”)
(2)将小石块放置天平的左盘,当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天平重新平衡,则小石块的质量是g.
(3)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如图3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是cm3.
(4)经过计算,小石块的密度是kg/m3.
(1)如图1所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物体的长度为cm.
(2)如图2所示,当量程为0~3V时,电压表指针的读数为V.
(3)如图3所示,是给海波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图象可知:海波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某同学想探究通过铅笔芯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选用的器材有:阻值约为4Ω的铅笔芯一根,两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0﹣0.6A的电流表,0~3V的电 压表,滑动变阻器(10Ω,2A),开关,导线等.
(1)该问学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端(选填“a”或“b”).
(2)闭合开关后,两电表的指针都发生了偏抟,但无论怎样移动滑片,两电表的示数均保持不变且都在量程范围内.则产生故障的原因是.
A.滑动变阻器最上端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 B.滑动阻器最下端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
(3)排除故障后.该间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将获得的几组数据记录在右表中,当采集第三组据时,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2所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A.
由表中数据可知,通过铅笔芯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比.
实验序号 |
U/V |
I/A |
① |
0.4 |
0.1 |
② |
0.8 |
0.2 |
③ |
1.2 |
|
④ |
1.6 |
0.4 |
⑤ |
2.0 |
0.5 |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甲.为使杠扞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选填“左”或“右“)移动.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数据次数 |
动力F1/N |
动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0 |
10 |
0.5 |
20 |
2 |
2.0 |
10 |
0.5 |
20 |
3 |
2.0 |
20 |
4.0 |
10 |
由实验数据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3)小红调节杠杆平衡后,在杠杆的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致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样?答.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正确安装调节好实验装置后.小明开始实验.图乙是他某次的实验情景.此时他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3)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4)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放中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