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 亦然。”“三服官”“东西织室 ”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
A.规模大 | B.耗费大 |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
管子曰:“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 | B.农商并重,以均贫富 |
C.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 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
下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插图。可见当时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B.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 |
C.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 | 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 |
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
B.坊市分隔制度消灭,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行买卖交易 |
C.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集镇 |
D.商帮捐资,建设会馆 |
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此举主要是为了
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 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 |
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 | 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 |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 B.中国瓷器业不遗余力的开拓海外市场 |
C.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