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文中所指的 “文明”行为是( )
A.接受马歇尔计划 | B.参加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
C.成立欧洲共同体 | D.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明朝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记载“有福建往琉球”的针路(航海指南)图,其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进行了命名,留下了有关钓鱼岛等地区的最早记载。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证明琉球、钓鱼岛等地区在明朝已经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理 |
B.说明指南针开始广泛用于航海 |
C.是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有力证据之一 |
D.反映出明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官方贡赐贸易仍然频繁 |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作家蔡绦在《西清诗话》中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他们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 |
B.诗与画都是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
C.诗与画都重在表现画家或作家的自我体验 |
D.中国诗与画都具有极强的写意功能 |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
B.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
C.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
古代中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
B.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并转化为巨大生产力 |
C.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
D.古代中国在科技发明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
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
B.“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象征时代发展趋势的思想学说 |
C.“先天不足”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
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备启蒙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