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认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造成这一“经济奇迹”没有前途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发展民族工业的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B.工业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
C.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 |
D.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
对19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洋务近代军事工业②洋务近代民用工业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④外商企业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下列各项中实践这种主张的是
A.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 B.轮船招商局的兴办 | C.福州船政局的兴办 | D.汉阳铁厂的兴办 |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按这一思路,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历史事件是①新思潮的萌发②洋务运动③戊戌变法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 B.战争没有阻断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
C.匈奴对汉朝的物产有较大的需求 | D.经济交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