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般概念中,京剧中的“老戏”泛指建国后到现代新编戏的反义词,但实际上并不准确。近日,戏曲评论家柴俊为在上海图书馆所做的名为《情定四季戏里姻缘》讲座中提到,京剧形成以后,产生了两个阶段的传统:在谭鑫培逝世之前,形成的称为京剧的第一传统;谭鑫培以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新派名家崛起,梅兰芳以后的京剧传统称为第二传统。而现在通常意义上所称的“老戏”,其实指的是第一传统的那部分。
在“老戏”中,看不到爱情。来源民间草根的老戏,素来以直白、实际见长,丝毫没有文人的浪漫气息,男欢女爱根本不会被刻意描绘,至多涉及到婚配问题,也是以一种两性伦理关系的形式存在。另外一个原因,老戏都是男演员编、男演员唱、男观众看的,所以老戏中表现的两性关系完全是男性视角。在老戏的原则里,女性必须贤惠、贞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过去《武家坡》和《汾河湾》都有这样的唱词:“我离家一十八载,不知她的贞洁如何,待我来试她一试。她若贞洁,将她认下,她若不贞,一箭将她射死,转头就走。”放到现代来看简直封建到令人发指,所以现在这些唱词被删去了,但是这就是老戏根深蒂固的基本观念,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化。
《御碑亭》也是传统老戏中的一个典型。虽说宣扬的是封建腐朽的“太上感应篇”,却也能在今天品出新意和喜感来。
茅盾的《子夜》里面有一个老太爷,天天念“太上感应篇”,一看到花花绿绿的东西就昏过去。“太上感应篇”开头就两句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御碑亭》的主旨也正是这“万恶淫为首”。一对夫妻感情本来非常好,丈夫去赶考。清明节,娘家要女子回去祭坟,祭完回家的路上下起大雨,她就躲进了一个御碑亭避雨。正赶上另一个赶考的叫柳生春,一看到里面有个妇人,他就不敢进去避雨了。两个人一个在檐外一个在檐内站了一宿。结果因为不“淫”,积了阴德,玉皇大帝决定让他中举。但中举回家后他却因为妻子跟别人在御碑亭呆了一宿暴跳如雷决定休妻。直到玉帝插手才让误会消除。《御碑亭》虽然跳不出伦理、寓意说教,但是在表现上还是颇有人情味。最后,误会消除了,也是符合人伦的美好结局。
看老戏,已经不在于看故事情节,而是听门道、看技术,重新认识经典作品中蕴含、呈现的表演艺术精华。那些历史观念、伦理观念或许已不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但是观众仍能发现、审视其中的魅力——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文化中曾有这么一个阶段,任何经过千百年锤炼、结晶出来的艺术作品,“哪怕是民间草根的东西,还是有一种普世价值”,这就是艺术独有的穿越时空的力量。
(节选自周敏娴《重新认知“老戏”的经典魅力》)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传统老戏常常也宣扬一些“太上感应篇”之类的封建腐朽的东西,但现在的观众们怀着别样的情愫,依然可以从中品出新意。
B.今天,在对“老戏”的门道、技术以及蕴含的表演艺术精华的欣赏中,我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魅力。
C.由于时代差异,现代观众与“老戏”之间的隔膜可能会很深,但不会因此否定它在历史文化中的意义。
D.形式单一、表达直白、观念封建是“老戏”草根特征的反映,但这些特征并没有消解它穿越时空的力量。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在‘老戏’中看不到爱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戏”源于民间,从不刻意描写男欢女爱,这与创作者没有文人的浪漫气息有关。
B.“老戏”的编演者是男性,观众群也是男性,在这种旧时的男性视角里,并没有爱情的位置。
C.在“老戏”《御碑亭》中,婚姻关系以一种两性伦理关系的形式存在,爱情被处理成婚姻的对立面。
D.“老戏”往往蕴含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爱情的轻视有的甚至封建到令现代人难以忍受。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老戏”的经典魅力有哪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容之大
回顾近30年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真有隔世之感。从那个人人自畏、噤若寒蝉、色调单一的年代到如今这个艺术家们四体畅达、神采飞扬、几近为所欲为,其间的距离有如天壤。
人们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没有艺术大师的时代,虽然大师的桂冠四处飞扬。面对河南安阳的殷墟刻辞甲骨,面对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面对甘肃敦煌的石窟壁画……甚至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木刻与漫画、还有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黄宾虹的郁勃山川、徐悲鸿的行空天马与傅抱石的散锋皴法等等,当代造型艺术家难免汗颜。但是,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又是空前的,这就是其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材料、程序诸方面的多元进发态势。虽然有过反复和挫折,当代造型艺术家还是真正地拥有了表现一切的权力,也有了这种精神与物质的可能,主流与非主流艺术不仅和平共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共享互生、相携而进的。造型艺术各门类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目标,也各有各的造化与成就。传统的与现代的、激进的与沉稳的、写实的与写意的、磅礴的与精微的、狂放的与收敛的,或者是兼工带写的、中西融合的、标新立异的……中国造型艺术的深刻性虽然差强人意,其丰富性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样的自由欢快,这样的摇曳多姿,这样的色彩纷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造型艺术创作存在着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而大题小做、无病呻吟的情况并不少见。如何在读书的时候进一步提高境界,如何在写生的时候进一步开掘生活,如何在创作的时候进一步推敲斟酌,如何在艺术之内多花一点功夫、在艺术之外少用一点力气,是值得当代造型艺术家重视的。
在任何一个民族中,艺术家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者说他们都是一群难以管束的孩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故事,也不乏统治者铲除异端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十几年的历史教训就是在思想领域、也包括艺术领域的天地越来越小,道路越走越窄。“文革”十年,更是取消了大家思想的权利,取消了艺术家创作的权利,给中华民族造成了灭顶之灾。正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艺术创作自身的需要,近30年来,经过“拨乱反正”,冲破了“阶级斗争工具论”、“为政治服务论”、“主题先行论”等等艺术思想领域的诸多樊篱。经过解构重组,当代艺术界重新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重新获得了创作的自由与展示的自由,重新获得了出售作品的自由与自享其成的自由。而这种自由的获得并非政治运动所致或行政命令的强制所为,而是在艺术领域通过讨论获得的。这些年,关于艺术形式与形式主义、“85新潮”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引进、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等等涉及艺术思想、艺术创作、艺术管理与艺术家修养方面的纷争有的已经平息,有的还在进行,有的还会有反复,但是,没有一个艺术家因言获罪,没有一个理论家因噎废食,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界因此获益匪浅。当然,我们在珍惜蓝天辽阔、清风徐来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面对难以理出头绪的艺术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特别是面对众多艺术学子的饥渴茫然的眼神,人们看到了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事。
《尚书·君陈》有言:“有容,德乃大。”先哲林则徐曾书一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容之大,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正如这30年的艺术成就是千舟竞发、波澜不息所成,未来中国造型艺术的发展也应当是思想激荡、多元不一、各尽天才的态势。
下列选项,不属于“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空前发展”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在主题、体裁、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B.当代中国造型艺术家幸运地拥有能够表现一切的权力,且主流与非主流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共享互生、相携而进成为可能。
C.当代中国造型艺术蕴涵的自由欢快、摇曳多姿、色彩纷呈的丰富性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D.当代中国艺术家在开掘生活和推敲斟酌等方面令老一代艺术家汗颜。

下列选项,没有体现社会对当代造型艺术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获得了思想的自由与表达的自由,不是所谓的“难以管束的孩子”。
B.中国当代造型艺术家冲破了“阶级斗争工具论”、“为政治服务论”等艺术思想领域的诸多樊篱。
C.造型艺术创作自由的获得并非政治运动所致或行政命令的强制所为,而是在艺术领域通讨论获得的。
D.近30年来,中国当代造型艺术家没有因言获罪,理论家没有因噎废食,因而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界获益匪浅。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人人自畏、噤若寒蝉的“文革十年”到新时期艺术家心情畅达、创作自由,其差别有如天壤,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批评的失语与批评家的缺席。
B.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艺术家特立独行的故事,也不乏统治者铲除异端的故事,这些与艺术家创作中重大主题表现不够、历史进程描述不力的缺陷有很大关系。
C.令人遗憾的是,面对难以理出头绪的艺术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面对众多艺术学子的饥渴茫然的眼神,当代艺术批评却没有相应呼应。
D.有容之大,就是容得下天,容得下地,自然、也应该容得下那些个日夜不宁于创造的艺术灵魂。因此,对待艺术要放开手脚,任其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
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
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题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
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显得真实可信。

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
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传人?请简要说明。
王瑶教授教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请结合有关内容概括分析。
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思考与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9—22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著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贾大山常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读了此文,你从莲池老人身上学到了哪些“好”?
莲池老人先给自己“立坟头”,后又“平坟头”,反应出老人的“功夫”分别处在什么境界?
有人说:“生活中多一些‘莲池老人’,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文坛上多一些贾大山,小说就会多一些纯净。”联系现实,依据文本对这句话的含意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集五帝三代之大成,在整理阐释五经的基础上,创立仁礼之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确立了仁和之道的人本主义精神方向,为社会人生提出普世道德价值标准,形成民族的文化血脉、基本性格和文化基因,故其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显学,而后成为中华文化主导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大成”是孟子的评价,“至圣”是司马迁的评价,“先师”是元明清的封号。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个定位比较准确:孔子不是神(纬书之说),也不是“王”(唐代封号),而是“大成至圣先师”,即继往开来的思想导师。他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义之邦,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不论朝代如何变动,不论制度如何改革,中华民族延续的基因血脉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则中华民族就离散了。神化孔子是不对的,丑化孔子是罪过,敬重孔子应是常态。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实践,反复地检验着儒学的真理性,鉴别着它的时代性与普遍性,考验着它的创新能力,特别在近现代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复苏,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孔子儒家不是普通一个学派,也不是西方式的宗教团体,它没有严密的组织制度,不重视自身有形力量的拓展,没有特殊的利益诉求,它是基于普遍人性的一种公共性的社会德教,致力于向社会和各领域提供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使社会人生沿着向上向善有序的文明方向前行。
习近平同志把儒家“讲仁爱”放在第一位,而仁爱的体现便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就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其最伟大的精神是能将心比心、关爱和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正是当代社会最缺乏的精神。历史在演化,社会在变迁,孔子儒家所阐明的上述种种规范则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当然还有老子道家,儒道互补形成中华文化的底色。历史证明,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他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的,因为他活在中国人的心里,文明社会需要他,他的思想已经润于肌肤,浸入骨髓,成为一种民族性格了。
但国人文化自觉性仍然不足,文化自卑不易克服。同时,功利主义大潮把本来很脆弱的道德冲得更加衰微,去道德化潮流成为阻碍民族复兴的拦路虎。有些人意识不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事业是可以统一而且必须互补的。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中矛盾层出不穷,需要传统道德维系社会稳定。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国自古就有儒商传统,近代以来出现的晋商、徽商以及海外华商。都强调以义导利、诚信不欺、回馈社会,这都能够促进现代工商文明。爱国主义最深层是爱中华文化,没有文化的自觉自爱,是不可能真正爱国家的。
对于多数人而言,比较现实的做人目标应当如孔子所倡导的那样,争做新时代的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是有德者,既有益于社会和他人,也使自己过得有尊严有意义。
(节选自《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有删减。)
下列对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评价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的仁礼之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因而在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显学。
B.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延续的基因血脉和凝聚的精神纽带,若不如此,中华民族就离散了。
C.儒学的真理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被反复检验着,对孔子的尊重是历史的常态。
D.儒学有很强的创新力,虽然在近现代经历了生存的困境,但最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下列不属于传统道德在当今时代的必要性的一项是

A.将心比心、关爱和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是当代社会最缺乏的精神。
B.中国自古就有儒商传统,近代出现的晋商、徽商以及海外华商,都注重道德修养。
C.现代化和社会转型中矛盾层出不穷,社会稳定需要传统道德维系。
D.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事业是必须互补的,传统道德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下列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称号不是一下子确定下来的,而是在历史沿革中逐步确立的。
B.儒家把“讲仁爱”放在第一位,而仁爱的体现便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孔子的儒家向社会和各领域提供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准则,是文明社会所需要的,因而他打而不倒,批而不臭。
D.作者认为,做个新时代的君子,既有益于社会和他人,也使自己过得有尊严有意义,是多数人比较现实的做人目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