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
赵金可在《反恐十年》中谈到:“美国在21世纪的‘领跑’位置必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这里不仅有来自传统的民族国家与之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且有来自非国家行为体对它进行的挑战。”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
B.美国的霸权行径被全世界所唾弃 |
C.世界格局多极化对美国霸权冲击 |
D.美国人民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政策 |
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说明( )
A.苏联谋求战略称霸计划受挫 |
B.美国称霸世界企图遭受打击 |
C.中国力求抗衡美苏世界大国 |
D.美苏争霸双方国际形象受损 |
“此时,尚处于资本主义的‘青年时代’,小生产仍占绝对的优势,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是马克思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A.英国宪章运动 | B.巴黎公社 |
C.太平天国运动 | D.第一国际 |
“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A.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 | B.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 |
C.推动欧洲阶级关系变化 | D.导致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贵族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依据上述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有利于德国工业化 |
B.容克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帝国统治基础 |
C.容克阶级在政治上热衷于追求近代化 |
D.《德意志帝国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