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 B.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精神 |
C.西学开始在中国传播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在此,作者强调了欧洲崛起的
A.市场因素 | B.军事因素 | C.技术因素 | D.政治因素 |
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案件:在一个公共广场上,一名理发师为一名奴隶刮胡子。另外两个人在附近玩球,其中一个人不小心用球砸到了理发师,导致他割了奴隶的喉咙。依据罗马法,在公共场所刮胡子是愚蠢的,因此奴隶本人对该事件负责。这表明罗马法
A.有利于调解矛盾,规范行为 | B.保障平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 |
C.本质是维护私有制和贵族利益 | D.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
研究者在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时,发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与实行民主政体的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麦加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从该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地理环境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和决定性的因素 |
B.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
C.雅典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D.地理环境与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 |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泰戈拉 | B.苏格拉底 | C.梭伦 | D.彼特拉克 |
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A.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实力 |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
C.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 D.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