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
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
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
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
D.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
在英国的历史中,国王乔治三世以权力欲望旺盛而著称,到1770年,随着被讥称为“国王之友”的宫诺斯勋爵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事实上的首相)后,乔治三世的个人权力达到顶峰。在他的统治时期,没有一个首相能够完全摆脱国王的控制。这表明()
A.乔治三世实行的是君主专制 |
B.君主立宪的确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
C.英国首相没有制约君主的能力 |
D.英国政体的特点是立宪为虚,君主为实 |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