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大国、强国,比如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和平崛起 | B.武力掠夺 |
C.民主强国 | D.制度创新 |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 B.宋词、唐诗、楚辞 |
C.楚辞、唐诗、宋词 | D.唐诗、宋词、元曲 |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甲正确,乙错误 | B.甲、乙都正确 |
C.甲错误,乙正确 | D.甲乙都错误 |
王阳明批评理性主义“致知”的偏失,他强调人的尊贵品质在于他的“良知良能”,主张人应该从“致知”升华为“致良知”, 康德强调:不是上帝制造了像他自己一样自由、平等、博爱的人,而是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需要一个上帝作为其信奉的理性依据,并且这个理性具有超人的上帝属性。在这里,王阳明和康德实际上都
A.反对上帝,自觉理性 | B.强调博爱与平等 |
C.强调理在先气在后 | D.认识自我的纯粹理性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
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