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 B.坚定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
|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随着全球经济日益联系密切,关于“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的讨论越来越多。《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认为:“伴随全球市场和生产的全球流水线的形成,全球化的秩序、一种新的规则的逻辑和结构,简单地说,一种新的主权形式正在出现。帝国是一个政治主体,它有效地控制着这些全球交流,它是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对“帝国”设想理解错误的是
| A.帝国就是新的全球的主权形成 | B.帝国真正地统治了整个世界 |
| C.没有国界限定帝国的统治权 | D.帝国就是以前的帝国主义国家 |
很多西方学者在研究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关系时,“国际事务中的每一个事件都被放在冷战的框架中,被理解为是增强了或是削弱了这场对峙中某一方的势力。”他们的认识()
①把国家间的冲突置于优先与核心地位②从现实主义角度解释历史事件
③没有体现全球意识的成长④主要关注战争与和平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二战中谁打败了日本?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是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对日宣战,还是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从整体史观来看是()
| A.美国的原子弹 | B.苏联的对日宣战 |
| C.中国人民的长期抗战 | D.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
1923年张君劢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中说:“近三百年之欧洲,以信理智信物质之过度,极于欧战,乃成今日之大反动。吾国自海通以来,物质上以炮利船坚为政策,精神上以科学万能为信仰,以时考之,亦可谓物极将返矣。”从中可以看出张君劢
①抨击科学万能②目睹一战有感而发
③认为科学一无是处④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单纯依赖科学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00年4月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发表题为《19世纪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乌云》文章,指出“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解决这两朵“乌云”理论分别是()
①牛顿力学体系②相对论③量子理论④黑洞理论
|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