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 →收野栗→ 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⑥段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寂寞是一种乐趣姬有文
①记得上学时,一位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搞学问就得甘于寂寞。当时对这句话很不理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己成为一名党的宣传干部后,对这句话也就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②屈指数来,自己从事业余写作己30多年。从起初在当地报刊《汤峪温泉》上的文章的发表,到现在频频见诸全国、省、市报刊杂志的“豆腐块”“千字文”,笔耕不辍的过程虽说有难以名状的寂寞,但我仍感到生活的乐观充实,因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从写作中找寻乐趣。
③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沉浸在寂寞之中,那么他(她)便是一个拥有无穷力量的人。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能与寂寞为伴,身处寂寞而不觉孤独,那么他(她)经过一番潜心努力之后,一定是能干出些成绩的。
④古今中外,大凡真正钻研学问的人,很少有难耐寂寞的。社交圈内不会产生科学家,麻将桌旁成就不了大文豪,嘈杂环境中出不了有所建树的优秀者。就我所闻,有所成就的科学家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而文人墨客,则与文房四宝为伴,在翰墨天地里挥洒人生;在当今信息时代,也可在网络世界里指点江山,尽情畅游。
⑤寂寞是一轮柔和平静的明月,看上去别有一番情趣;[甲]寂寞是一池光洁如镜的清水,谁也不忍打破它的平静;[乙]寂寞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如钢铁般坚强;[丙]寂寞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只有心存理想乐于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品味出其中独特的韵味。
⑥说是寂寞,其实并不寂寞,寂寞是一种乐趣。报刊上众多作者的名字个个耳熟能详,看到他们富有个性魅力的文字,就如同听到朋友们的耳语。征文竞赛颁奖会上登台领奖,通讯员表彰会上与笔友握手相见,彼此间推心置腹的相互交流,在谈笑风生中取长补短。这些不都是人生中幸福快乐的一景吗?
⑦学问之树扎根时虽然苦,可它开放的花朵芳香,结下的果实甜美。如果不能承受寂寞之苦,就难以尝到学问之果的甘甜。如此观之,忍受寂寞是苦中有乐,寂寞中有美丽,寂寞中有幸福,寂寞中有乐趣。写作,是心灵的倾诉,寂寞会变成快乐;读书,是生命的体验,会让你走出寂寞。在寂寞中伴随快乐边读边写,边写边读,谁说这不是人生的幸福呢?阅读全文,说说标题“寂寞是一种乐趣”的含义。
答:。结合语境,说说你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理解。
①笔耕不辍的过程虽说有难以名状的寂寞,但我仍感到生活的乐观充实……
②寂寞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可以考验出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如钢铁般坚强…… “寂寞是一曲无声的乐章,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分句是从第5自然段中抽出来的,它应该插在“甲、乙、丙”三处中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
如果把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作为论点,下列哪则材料适合作为它的论据?为什么?
[甲]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 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 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节选自杨绛《读书苦乐》)
[乙]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居里夫人后来说:“我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节选自王清铭《生活如椅子》)
答: 。“学问之树扎根时虽然苦,可它开放的花朵芳香,结下的果实甜美。”请联系自已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不少于80字)
答:。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海底飞船
(1)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海底飞船”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始下水试验。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以到达全世界99.8%的洋底。
(2)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也叫水下自动机器人。船开到某一海域,把它放下去,它可以自动地在深海探测。另一种是缆控潜水器,拖着一根长缆,放下水去,然后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取样、拍照、探测。再一种就是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进行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
(3)我国这一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从外观上看,“海底飞船”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就可以工作了;它的两只机械手,可以抓取75公斤的矿物。当需要上浮时,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它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达到7个小时。
(4)载人潜水器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测绘和采样、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采样、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生物群。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海沟6200米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5)在军事上,载人潜水器可以直接为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服务,还可以直接参与现代水雷战,完成潜艇救生和水下捞救等任务。
(6)在21世纪,加快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文中“海底飞船”具体指的是 (2分)
选文条理清晰,第(3)段说明的内容是。
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的方法,说明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请分析“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阅读《没有开花的紫罗兰》,回答问题。
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⑴开始,我不知道我家的附近还有一个那样大的苗圃,里面有着那样名目繁多的花草树木。当然,我更不知道刚上小学的儿子小铁放学之后常常光顾那里,一直疯玩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看他回到家一脸热汗腾腾的或一身泥猴似的样子,我不知道都是那个苗圃惹的祸。
⑵从那时起,小铁开始总往家里拿一些花花草草的,种在花盆里,摆得阳台上到处都是。反正是小孩玩,我没有管他,任他自己摆弄、自得其乐,好像那些花花草草是他统帅的千军万马。
⑶有一天,他搬回来一棵紫色的植物,长长的叶子,细细的茎,还带着胡须一样的根。
⑷他进门就喊我帮助他赶紧找个盆,自己从书包里掏出早在外面挖好的一包土来,把这家伙栽在了盆里。看他满脸是土,我催他先去洗脸,他不动窝,问我:“爸,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一脸认真的样子。
⑸我便也仔细地看了看这个紫色的家伙,然后摇摇头说:“不知道。”
⑹他兴奋地说:“您不认识,我认识,我告诉您吧,它叫紫罗兰。”
⑺“紫罗兰?”
⑻我犯起了疑惑。紫罗兰,我在公园里见过,不是这样子的呀!紫罗兰的茎比这粗多了,再说,叶子也不对。但我不敢轻易地说这不是紫罗兰,因为我知道他最喜欢植物,光买的有关植物的书就不少。
⑼小铁看出了我脸上的疑惑,就对我说:“爸,您不信?”
⑽我赶紧说:“不是不信,是和我以前见过的紫罗兰不大一样。”
⑾“您以为紫罗兰就一种样子?就不能多几样?”
⑿看看他眼中的坚持,我说:“就叫它紫罗兰吧!”【A】于是全家都跟着叫它紫罗兰。其实除了小铁,我们都知道它不是紫罗兰。
⒀它是那天小铁在苗圃里意外发现的,把它挖了出来 ,就爱不释手,因为它与众不同。这么漂亮的植物得有个名字,他便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最后决定管它叫作紫罗兰,那兴奋地劲头就像科学家给一个新发现的星星命名一样。只不过还想从我这儿得到证实罢了。
⒁紫罗兰成了他的新伙伴。他关心的是它开没开花。在他的想像种,既然叫作紫罗兰,它就是要开花的。他特意查了《少年百科辞典》,里面关于紫罗兰的词条告诉他紫罗兰是开紫色、紫红色或血青色的单瓣或双瓣的花朵,怎么也得开出甭管是什么样子的花朵来,哪怕是如米兰一样那种白色细小的花,也得开出来。
⒂于是,盼望它开花,成了小铁心里的一件大事。每天早晨起床,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他的宝贝紫罗兰开没开花。
⒃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它也没有一点开花的意思。我故意对小铁说:“我看这家伙是开不了花了。”他立刻反驳我:“为什么?您没看见它的叶子都长大了吗?”“可是它是一点花骨朵儿都没有冒出来呀!”“您别着急呀,好饭不怕晚,它肯定能开花!”
⒄他像是在给我给自己也给紫罗兰打气。
⒅我便与他一起等待,盼望着哪一天它能够突然奇迹般地绽放出新奇的花朵来。【B】
⒆但是,它始终没有开花。
⒇一直到这棵它认为是紫罗兰的植物枯萎,最后彻底死掉,也没有开花。
(21)花开在哪里?(有删改)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请说说第⒀段中小铁“兴奋”的原因。
文中有许多描写小铁迫切等待花开的句子,请找出其中两处。
文中有几处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请选择【A】【B】中的一处加以品析。
“紫罗兰”最终没有开花,但作者以“花开在哪里”结尾,这句有什么含义?起什么作用?。
阅读《故乡》中的语段,完成小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
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小说《故乡》选自《》作者是原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闰土见“我”时为何不叫“迅哥儿”,称“我”为“老爷”?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
C.因为他很懂礼貌 |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
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_____,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
选出在这几段中没有运用到的描写方法()
A.对话描写 | B.肖像描写 | C.环境描写 | D.动作描写 |
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7分)
流泪的花生米
李秀丽
⑴那年,爸妈因为工作忙,不得不将我送到乡下奶奶家,因此我只能在乡下学校上学。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和同学,我的心里满是不舍和委屈。
⑵到村口,黄昏的光影正一圈圈落下。远远的,一个瘦小的身影在翘首企盼,是奶奶。
⑶其实,我老远就看见奶奶了,却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飞奔过去,只是沮丧地托着双腿,一步一步往前挪。近了,奶奶认出是我,忙挪着小脚,紧着碎步,晃晃悠悠朝我走来。脸上洋溢的笑,像一朵秋天盛开的菊。
⑷回家路上,奶奶高兴地说个不停:“乖,奶奶给你买了新书包;乖,奶奶泡了你最喜欢吃的醉花生……”奶奶一直唠叨,我却无心去听。脸上的笑,像所剩不多的牙膏,越挤越少。后来,我干脆加快了脚步,一个人闷着头朝前走,全然不顾奶奶的心情。
⑸这座小小的村子,我一点也不陌生。每年夏天,都要来小住,我很喜欢吃奶奶做的充满乡野味的饭菜,尤其是醉花生。
⑹“醉花生”是我起的名字,其实,就是香醋花生。花生是自家地里长的,播种,收获,晾晒,储仓,尽染了四季的况味。待食用时,一颗一颗精挑细选,炸至金黄,佐以香醋、砂糖浸泡,再撒上一小撮香菜,就可入口享用了。
⑺嚼一粒在口,酸甜适宜,唇齿溢香。我常一边吃,一边黏着奶奶撒娇:“奶奶,我吃出您疼我的味道了,吃醉了。”奶奶的脸上顿时有喜悦的花开,一朵又一朵。
⑻可这次回家的心境异样,就连最爱吃的醉花生也提不起我的兴致。我把自己关进小屋,任凭奶奶怎样呼唤也不出来。小床上铺着崭新的床单,印着可爱的卡通图案,我躺在上面,泪如雨下。
⑼“乖,往后咱不读书了,奶奶天天给你做好吃的。”奶奶又来敲我的门,数不清是第几回了。“咱这儿也有学堂,不稀罕那城里的。要是刮风下雨咱就不去,没事儿,有奶奶给你撑腰……”
⑽“奶奶,你懂什么呀,就知道乱说。”我终于忍不住,“砰”的拉开房门,冲着奶奶大声吼叫。奶奶不恼,笑微微地把一个小碗捧到我面前,是我最爱吃的,醉花生。
⑾“不吃。”我“啪”的打翻了小碗,多日以来压抑的委屈终于爆发了。小碗跌出一声脆响,花生米滚了一地。奶奶一下子怔住,呆立门边,不知所措,眼里有泪花盈动。
⑿我也慌了神,眼泪像关不住闸门的洪水,汹涌而下。仿佛受了委屈的不是奶奶,而是我。奶奶立刻心疼起来,忙扯过衣袖,替我擦脸上的泪水,念叨着:“奶奶不好,奶奶不好,乖不哭。”
⒀后来,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醒来,窗外,已是夜色稠密。我走出房门,见奶奶的屋里还亮着昏黄的光,就悄悄地走了过去。
⒁门闪了一道缝,奶奶还没有睡,倚着床沿,动也不动,目光呆呆地落在手上。手上,是一碗醉花生。
⒂我不由得心酸起来,眼前闪过这样一幕:孤寂的黄昏里,奶奶独自蹲在门外,一粒一粒捡起被我打落的花生。浑浊的泪,却一颗颗落下。
⒃第二天,我想找个机会跟奶奶说一声对不起。可是,奶奶依然高兴地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于是,我又打消了念头,没了勇气。
⒄我终究也没说出那声“对不起”,直到后来考上大学,直到工作,直到……再也没有了
机会。(选自《博爱》2012年第11期)请根据文意,写出“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离开爸妈和校园的不舍与委屈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到奶奶深夜难眠的心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味语言。
(1)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第⑶段中的划线句。
(2)第⒃段写“奶奶依然高兴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为什么?第⑸—⑺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如果岁月可以重来,奶奶端着一小碗醉花生在门前轻声地唤“我”,“我”还会冲着奶奶大声吼叫吗?请合理想象情景,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我”可能怎么做。(80——100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