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 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
1892年, 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
1894年11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
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
1912年2月, 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3年以后, 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
1924年1月, 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
材料二 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 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安徽凤阳县1980——1982年粮食产量情况:
1980年产粮 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 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 7.15亿千克
请回答:
(1)与材料一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在哪一年基本完成?
(2)材料二中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因为实行了哪种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与新中国历史上哪一次会议有关?
(3)除材料一、材料二所涉及的农村经济政策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还有哪两次调整农村经济的政策。
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请回答:
(1)下图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2)请列举一条在“一五计划”期间连接西藏的公路。
(3)1959年,西藏地区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使农奴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西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这件大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为了促进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阶段党和政府实施了什么战略?
(5)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
材料三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2)材料二中,导致乙段到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请谈谈你对“包”字的理解。据此,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开始在农村推行什么制度?
(4)综合以上材料,国家制定或调整农业政策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请把以下关键词组合起来,用80-120字的小短文叙述这一史实。
(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1971年第26届阿尔巴尼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
历史的瞬间定格为永恒。下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为中国
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结合年代尺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根据年代尺完成下列表格。
关键词 |
良好开端 |
伟大转折 |
高举旗帜 |
会议名称 |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后,写出两例探索中出现的模范人物。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写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就各一例。
(4)中共十五大确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