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韩非子就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思想,但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里,人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非常有效,法律思想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治管理模式与之难以相容,无从维系下去。这表明
①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②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等地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地震自然灾害,给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坚决打好抗灾减灾的硬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④国家机构必须遵循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富兰克林说:“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这告诉我们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 | B.价值观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 |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 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
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百年一遇的冰冻雪灾。“风雪无情人有情”。雪灾中,灾区人民奋力自救,广大公益组织与民间力量纷纷伸出援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力争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说明
①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③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5·12”地震发生后,巴州区广电局全体新闻工作者发扬不怕疲劳、不畏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深度采编新闻素材。新闻工作者之所以要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是因为
A.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农民群众 |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C.人民群众的革命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迭 | |
D.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今日中国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中国的人本精神在与世界的沟通中又一次张扬。 2008年5月19日到21日,中国为地震中逝去的普通生命举行国哀,是因为人民群众
①就是指广大的劳动群众②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