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 一辆车所有配件的价格之和与整车售价的比值形成了“零整比”指标,反映着汽车的维修成本。按照全球汽车业标准为300%,但在中国销售的国外豪华车通常超过400%,奔驰一款车“零整比”以高达1273%“夺冠”,也就是说如果维修更换该车型所有配件,费用相当于购买12款新车。
材料二: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在华车企的反垄断调查情况,奥迪、奔驰及日本的12家车企都在被调查名单之列。经调查取证:部分在华车企及经销商存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限制市场竞争;控制下游售后市场的零部件价格以及维护保养价格;以“售后服务”为名收取PDI售前检测费,投机价格欺诈;操纵进口车在华销售,与国际市场不相衔接。业界人士评论:垄断调查也倒逼中国车企加快修练‘中国功夫’,在自主品牌上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材料三:反垄断法常常被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宪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核通过《反垄断法》,法律规定承担反垄断执法工作的机构由国务院依据职权自主确定,同时,考虑到执法的统一性、公正性,反垄断法要求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明确规定了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工作程序,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评论:反垄断法的实施也将考验执法部门能否保持竞争中立的立场,使得反垄断执法成为一种常态。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针对汽车领域反垄断调查的经济学意义。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人大和政府如何协调一致开展工作让反垄断调查成为一种“常态”?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1年11月2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各国对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分歧严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菲格雷斯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表明,温室气体已达到创纪录的浓度,提醒人们采取行动的紧迫性。某校高三(2)班同学商定以“气候变化引关注,低碳生活成时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解读生活
同学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以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1)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参与讨论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发现,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国内企业纷纷开展新能源技术革命,发展低碳经济,不断探索节能减排新途径。
(2)有同学认为,“只要实施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就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勇于实践
同学们普遍认为,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意节能环保,低碳生活。
(3)请你至少列举三个以上的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基本要求或具体措施,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等。某校高二(1)的同学就这一主题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对汽车文明的呼唤】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然而,进入汽车时代并不意味着就自动拥有了汽车文明。
同学们了解到,汽车文明是一种包含全新文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生活方式。在一些比我们更早进入汽车社会的国家,经过时间的淘洗,高效有序的交通管理、公平合理的路权分配、推己及人的文明意识、克制谦让的驾车习惯等等,已成为汽车文明的重要内容。而在我们身边,酒后开车、车不让人、加塞儿、抢道、超速行驶等不文明的交通行为总是屡见不鲜。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对构建汽车文明提几点合理化建议并说明理由。
(二)【城市扩建与文化保护】
上海世博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仍留给世人持久而深刻的思考。怎样才能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同学们围绕城市扩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同学认:发展是硬道理,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为城市扩建这一经济建设让路,而不应成为经济建设的“包袱”。
也有同学认为: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的今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体现出更强的经济社会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当代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还要使“子子孙孙永葆用,世界人民共享用”。
(2)你赞同哪一方,请从说明理由。
(三)【智慧蓝图】
同学甲认为:十二五规划关于今后五年文化建设的论述言简意赅,蕴含深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功能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展现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
同学乙认为:文化是发展的增长极,文化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
同学丙认为:文化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特别是现在经济的发展,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缺少文化含量是断然不行的。
(3)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的理解。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某校同学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展开讨论,请你参与。
【体验文化强省成果】
同学们了解到,江苏的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第五个年头,多年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第5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根据材料分析我省实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
【讨论文化强省目标】
同学们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省文化发展将实现“六个显著提升”: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显著提升;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显著提升;文化改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队伍建设能力显著提升。针对这“六个显著提升”同学们讨论认为文化队伍建设需要优先发展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人力资源强省,这对加快经济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

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港定》,引起了某校高三(1)班同学的关注。他们决定开展以“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聚焦热点

(1)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并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8分)
材料二:关注省情
“十一五”期间,江苏坚持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投入在不断增加,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发展的硕果惠及普通百姓。当前,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江苏正在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2)让普通百姓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体现了《经济生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6分)
材料三:共同践行
近年来,江苏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涌现出一大批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造假欺诈、见利忘义等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也成为社会隐忧。该班同学准备以“学习道德模范,培育文明风尚”为主题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书。

(3)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从《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角度,分别列出两条提纲。(4分)

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本题20分)
回眸“十一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而已经开启的“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上半年
财政收入
18.5
24.24
31
23.1
11.7
30.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
10.33
12.09
17.24
14.47
8.83
13.63


材料二:2010年10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由“国强”向“民富”的美丽转身。
(1)请你分析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目前我国实现“民富”的分配方式主要有哪些?
(3)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怎样由“国强”向“民富”转变,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美丽转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