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国内各地也争相融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计10分)
材料一: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四国时首次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总书记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正式出台。“一带一路”是世界经济援助及合作领域一个里程碑,它既传承了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也顺应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一带一路线路图》和《一带一路布局图》:
材料三:朱克江指出,盐城在“一带一路”宏大战略构想下,应发挥地处沿海中部、承启南北、贯通东西的地缘优势,加快构筑现代交通,建设亿吨大港,开启连通北京、上海、南京的高铁时代,形成公铁水空港全要素的现代大交通体系,实现“枢纽盐城,物流天下”,形成“东南西北”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幅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打造沿海经济走廊和旅游走廊,使盐城“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更加凸显生态宜居特质,成为本地人自豪、投资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盐城新闻网
材料四:“一带一路”不能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甚至有所损害。原因就在于,各国传统文化,都不把贷出资金的所有者视作扶危济贫,而是视为趁火打劫的奸商,吸血鬼。即便是美国在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天时地利,用的还是美国自已印的钞票,…视为“美元霸权”;最受益的日本和德国等,与其说感激美国,不如说是恨恨然…。前车可鉴,则中国一带一路之类想赚得感激,恐怕是作梦。
~某外媒评论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涵所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构想实际上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什么总体趋势?
⑵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赵磊教授在《理解“一带一路”需避十个误区》中反映一些片面认识现象。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丝绸之路仅仅包括发展中国家”、“资源、能源合作是唯一主题”等说法,在认识上确有哪些片面性的问题?
⑶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盐城积极应对“一带一路”战略所做出的重大规划和举措。
⑷有外媒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经济渗透”的做法相提并论。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不同构想的战略目标以及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的角度,驳斥这一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政客一方面表示希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在进行有悖于国家关系正常化的举动。这不禁让人怀疑日本有否认侵华期间所犯的罪行,而这是不为世人所容许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受害者┅┅德国应该承担起永恒的责任。这种反思必须一代一代保留下去。”
——2013年1月27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讲话
材料四:2013年2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美国发表演讲称,历史和国际法均可证明“尖阁列岛”(即钓鱼岛)是日本领土┅┅4月23日他在日本媒体上表示多名内阁成员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是理所应当的。
(1)追根溯源,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唐朝时,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僧是谁?
(2)材料一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什么历史事件?日军在当地共杀害了多少中国人?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结合以上材料想一想,日本怎样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红军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穿越时空,超越国界,为世界各国人民传颂。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出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和三大红军主力会师的地点。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重要会议召开的地点。
(3)红军长征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事件是什么?
(4)长征胜利对中国革命有何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运动?
材料二:
(2)材料二中,把图1的主张变为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孙中山把图2中“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
材料三: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写出这场“文化启蒙运动”的名称。
(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给英国;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协商。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等。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2)材料三是在哪一次战争后签订的?材料三中的哪一项条款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工具?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近代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某校九年级同学开展了“科技革命与日本”的主题探究,请你参与。
【回眸历史】下面是晓荷同学整理的“三次科技革命下的日本”的图片
(1)图一中舰只所使用的动力是
(2)图二飞机是第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3)图三为原子弹弹制造提供理论基础的是
【论从史出】
同学们通过探究“三次科技革命对日本的影响”,分别得出“耻辱与振兴”、“疯狂与罪恶”、“伤痛与崛起”的结论,请结合上述图片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耻辱与振兴:
疯狂与罪恶:
伤痛与崛起:
【解决问题】
小华:应继续发展核能产生。
小明:应停止发展核能产生。
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只答观点,未说明理由不得分)
【读史明智】
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