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该条文实质上( )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 | B.抵制了列强侵略活动 |
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 D.维护了中外友好关系 |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该材料主要说明了()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
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C.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
D.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
秦朝正式颁布了官印制度,皇帝用御玺,丞相用金印,各级官吏按等级分别使用金、银、铜印。下图所示秦朝官印可以说明当时()
A.官吏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
B.分封制在局部仍然存在 |
C.与地方行政制度相适应的官僚机构形成 |
D.考查和选拔官吏十分严格 |
古代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和皇帝对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武则天晚年为立太子一事而犹豫不决(侄儿武承嗣还是儿子李显),狄仁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这一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一特点?()
A.专制主义 | B.家天下 | C.皇权至上 | D.中央集权 |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