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材料中的农民“迁业”现象主要说明了( )
| A.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 C.明代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
| D.手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 )
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 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 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 A.①② | B.③④ |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主题。下列思想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 A.仁者爱人 | B.人之性恶 |
| C.人性本善 | D.以人为本 |
“仁眇(miào)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 )
| A.孟子 | B.荀子 | C.庄子 | D.韩非子 |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
| B.墨家的“兼爱”思想 |
|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
|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
由央视《百家讲坛》通过讲述《论语——心得》走出并迅速蹿红的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一方面她的讲座得到大众热烈欢迎,书也成为极度走俏的畅销书。于丹成为时代超女,从根本上看是得益于( )
| A.显赫的学术地位 |
| B.口若悬河的口才 |
| C.把历史知识通俗化 |
| D.儒家思想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