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这说明我国公民
①应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②合法权利受到保障
③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④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民族精神不是虚幻的、虚无缥缈的。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话说明
①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②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③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④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A.①②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③④ |
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于2012年3月22日在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谈中,明确指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以及强调“台湾人也是中国人”。马英九就任以来,致力于重塑“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这同样是基于民族认同。以上材料
①体现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体现出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体现出团结统一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地植根于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012年8月13日,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保钓人士从各自出发地分头出发,在公海会合后,向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挺进,以宣誓中国对于这一领土及其周边海域的主权。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主要说明
A.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 B.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
C.爱国应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 | D.爱国应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 |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茶文化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茶艺、茶道和茶理等一系列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A.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
C.自然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
D.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
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 把“公共汽车”叫“公车”, 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 B.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