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道德的正能量,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3月5日,讲述雷锋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在南京首日上映出现了4场“零票房”的尴尬局面;次日牵动亿万人心的长春被盗婴儿被害……。这屡屡的残酷社会现实反映了我们部分群体的思想道德的缺失,也为我们敲响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警钟。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困扰"、"心理失衡"等问题。
(1)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请你为更好地发挥道德正能量建言献策。
材料二:罗阳超负荷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英雄司机吴斌,遇难前刹车挽救乘客;亿万富翁救员工溺亡,至死保持救人姿势,一股股捍卫真善美的正能量喷薄而出,在与假恶丑的交锋中,不仅治疗着不良道德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创伤,而且有力提升了社会公德,捍卫了公平正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美德,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2)请你运用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谈谈这些“民族的脊梁”的感人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人生价值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近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注:受到“家电下乡”等刺激政策到期影响,2012年5月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销售继续呈放缓态势,增速从去年的21%大幅下跌至0.5%,几近零增长。
材料二资料显示,2011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人均收入水平实际增长速度仅为8.4%,低于GDP9.2%的增速。而他们却占据了消费比重的绝大部分,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高达86.6%,而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比仅为13.4%。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居民消费率偏低一直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之一。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
有人认为,解决“啃老族”问题就在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请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国企业内部分配现状

材料二:在发达国家,企业内工人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在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回报的比重却节节上扬。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这些现象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列举两点即可)

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撂荒。在村委会协调下,该河滩地被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但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调解,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养蟹人之所以让步续约,是因为若不承包,收益为零,现在每年只是减少了收益3 000元。一年后,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 000元。
结合材料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材料一:如下图。
2006-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情况(单位:元)

注: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凭借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材料二: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十个重大政策导向之一。对于如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它反映出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2)请简要分析“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经济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