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这首诗是作者贬为龙标尉时所作。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桔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 |
C.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 |
D.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该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届山东滨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7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了生平的艰辛,命运的曲折。 |
B.颔联运用比喻和拟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局势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
C.颈联中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式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
D.尾联直抒胸臆,以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为诗歌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 |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届内蒙古通辽中考)古诗词鉴赏(共3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
B.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涵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C.颔联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惆怅。 |
D.诗中用“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了作者没有因为仕途坎坷而消沉,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豁达胸襟。 |
(届辽宁大连中考)
玉山道中
[元]萨都剌
积雨千峰霁①,溪流两岸平。野花多映水,山鸟自呼名。
人语随乡变,官船带月行。江南数千里,无处不关情。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届江苏泰州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①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①望夫石:亦作望夫山。
(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 |
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 |
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 |
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 |
(届湖南益阳中考)阅读杜甫《春夜喜雨》一诗,完成后面题目。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2分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 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 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