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温下,将Cl2缓慢通入一定量的水中至饱和,然后向所得饱和氯水中逐滴加入0.1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整个过程中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起点处水的电离程度最大,可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 |
B.②点之前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2H++Cl-+ClO- |
C.氯气~氯水体系中:c(H+)=c(Cl2) +c(HClO)+c(ClO-) |
D.③点所示溶液中:c(Na+) = c(Cl-)+c(ClO-) |
常温下,向0.25 mol·L-1的硫酸氢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a、b、c、d分别表示实验不同时刻的溶液,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硫酸氢钠溶液的体积为10 mL |
B.溶液的导电能力:c<b<a |
C.d时刻溶液的pH为13 |
D.b时刻溶液中SO42—的浓度约为0.125 mol·L-1 |
将10mL NO和NO2的混合气体通入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的量筒内,一段时间后,最后剩余4mL气体,原混合气体中含NO体积为
A.1mL | B.3mL | C.5mL | D.7mL |
可能存在的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它位于碱金属族,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下列关于碱金属某些元素原子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①锂与水反应比钠剧烈 ②碱金属单质都需要密封保存在煤油中 ③锂的氧化物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二氧化碳 ④锂的阳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钠的相同 ⑤“类钫”单质是强还原剂 ⑥“类钫”在化合物中是+1价⑦“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l g·cm-3⑧“类钫”单质有较高的熔点
A.①②④⑧ | B.①②③⑦ | C.③④⑤⑧ | D.①③④⑦ |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
B.某化合物的熔融状态能导电,该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 |
C.某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该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
D.某纯净物在常温下为气体,则组成该物质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总分子总数的百分数叫做该电解质的电离度。现欲粗略测定一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中醋酸的电离度,应做的实验和所需的试剂(或试纸)是
A.电解、NaOH溶液 | B.蒸馏、Na2CO3溶液 |
C.中和滴定、pH试纸 | D.酯化反应、石蕊试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