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电路,测定一个自感系数很大的线圈L的直流电阻RL,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
①待测线圈L,阻值约为2Ω,额定电流为2A
②电流表A1量程为0.6A,内阻为r1=0.2Ω
③电流表A2量程为3A,内阻约为r2=0.2Ω
④变阻器R1阻值为0-10Ω,变阻器R2阻值为0-1kΩ
⑤电池 E,电动势为9V,内阻很小
⑥定值电阻 R3 =10Ω,R4=1000Ω
⑦开关S1,S2
要求实验时,改变变阻器,可使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测得多组A1表、A2表的读数I1、I2,利用I1-I2的图象,求出电感线圈的电阻.
(1)实验中定值电阻应选用______,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_.
(2)I2—I1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选用题干所给出的物理符号表示)
(3)实验结束时应先断开开关_________________.
(4)由I2—I1图象得出的平均值为6.0,则电感线圈的直流电阻为_____________.
某同学设计了“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的关系”实验.图(a)为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某种打点计时器,C为装有细砂的小桶,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方形木板,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细砂和小桶的总重量,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可用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得。.
(1)图(b)为实验中所用打点计时器的学生电源。由学生电源可以判断该同学选用的是图(c)中的 (填“甲”或“ 乙”)计时器。上述图(b)的安装中存在的错误有:
① ② 。
(2)在“探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时,保持细砂和小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记录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m的数据. 在分析处理时,该组同学存在两种方案;甲同学认为应该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作出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m的图象;乙同学认为应该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作出小车加速度a与其质量倒数的图象。两位同学都按照自己的方案将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进行了标注, 但尚未完成图象(如下图所示). 你认为同学 (填“甲”、“乙”)的方案更合理. 请继续帮助该同学作出坐标中的图象。
(3)在“探究加速度a与合力F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中细砂的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与合力F的图线如图(d),该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试分析图线不通过坐标原点的原因。答: 。
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
(1)除已有的器材(方木板、白纸、细绳套、刻度尺、三角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2)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
A.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
B.每次把橡皮条拉直
C.每次准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每次记准细绳的方向
(3)下面的措施中,哪些是不利于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精度( )
A.橡皮条弹性要好,拉力要适当大些
B.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要尽量大些
C.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弹簧测力计应平行贴近木板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细长,描出细绳拉力方向时,要在细绳正下方,稍远的距离描点
实验题:做验证《共点力的合成定则》的实验时,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
(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
(2)在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3)只用一只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两测力计拉时的相同,记下此时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
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错误或疏漏,请指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
(1)本实验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B.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在本实验的操作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
B.实验中,只需要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O点的位置
C.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
D.实验中,要始终将其中一个弹簧测力计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调节另一弹簧测力计
(3)图乙做出的和
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
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连接起来进行探究。
(1)某次测量如图所示,指针示数为。
(2)在弹性限度内,将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B的示数
和
,如图1,用表1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
(重力加速度
取
)。由表1数据 (选填“能”或者“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