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卢瑟福通过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
B.图乙:用中子轰击铀核使其发生聚变,链式反应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
C.图丙: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 |
D.图丁:汤姆孙通过电子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内还有复杂结构 |
两个固定不动的圆形气缸a和b,横截面积分别为Sa和Sb(Sa>Sb),两气缸分别用可在缸内无摩擦滑动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缸内,两个活塞用一钢性杆连接,如图,设两个气缸中的气体压强分别为pa和pb,则()
A.Pa=Pb | B.![]() |
C.PaSa=PbSb | D.PaSa>PbSb |
如图,均匀的U型管两端开口,装有如图所示的水银,左侧封闭有一段空气。现在管的一侧B的上端加入同种液体,设在缓慢加入的过程中液体中间不留空隙,则图中B、C液面的高度差将()
A.变大 | B.变小 | C.不变 | D.无法确定 |
如图所示是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4 m/s,从此时起,图中所标的P质点比Q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列波沿x轴正向传播 |
B.从此时起0.5s末质点R运动到P点位置 |
C.这列波遇到另一频率是2.0HZ的同一类型波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
D.这列波遇到线度为1.0m的障碍物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16时34分,在发射升空43个小时后,中国航天员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舱外活动,16时41分,随着翟志刚进入太空,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正式开始。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已知神舟七号飞船运行在高度约330公里的近圆轨道上,地球半径R=6370km,g=10m/s2,试估算翟志刚太空行走的路程约为( )
A.8100km | B.9100km | C.10100km | D.11100km |
图中实线为电场线的分布特点,虚线是一带电粒子从电场中的点运动到
点的运动轨迹。不计粒子所受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粒子带负电![]() |
B.粒子的动能一直增大![]() |
C.粒子的加速度一直减小![]() |
D.粒子的电势能一直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