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
(1)为研究其发病机理,通常采用 获得大量致病基因,该技术成功的关键是要有 酶。
(2)为诊断2号个体是否携带致病基因,通常采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是 。
(3)该病会导致病人免疫能力下降,被病毒感染后的治疗需要大量的抗体。临床使用的小鼠免疫后制备的鼠源性单抗,具有 的优点,但存在一些弊端,其中之一是会引起人体抗鼠源抗体反应。5号个体在连续隔周注射某种鼠源性单抗治疗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开始病毒量明显减少,一段时间后,这种病毒量又开始上升,排除病毒变异的因素,上升原因还可能是人体产生了 ,使鼠源抗体不能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4)目前,研究人员可应用 技术,改造鼠源性抗体分子的结构,降低鼠源性抗体的人体反应。
下图为甲、乙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甲、乙两种植物呼吸作用较强的是____________植物。在A、C点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当光照强度达到E点后,限制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
(2)如果在图中F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将______,其主要原因是发生在________停止,使________减少,影响________;同时________过程仍断续进行。
(3)当平均光照强度在B和D之间,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各为12 h。实验前后,甲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____,乙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____。
某科学工作者为探究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首先取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西红柿植株,平均分为7组,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实验开始时测定CO2的浓度,12小时后再次测定CO2的浓度。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
温度(℃) |
光照强度: 普通阳光(%) |
开始时的 CO2浓度(%) |
12小进后 CO2浓度(%) |
1 |
25 |
0 |
0.35 |
0.368 |
2 |
25 |
10 |
0.35 |
0.342 |
3 |
25 |
20 |
0.35 |
0.306 |
4 |
25 |
40 |
0.35 |
0.289 |
5 |
25 |
60 |
0.35 |
0.282 |
6 |
25 |
80 |
0.35 |
0.280 |
7 |
25 |
95 |
0.35 |
0.279 |
请分析回答:
(1)这一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写出该实验设计的一种无关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第1组在12小时后CO2浓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不同品种的西红柿植株,则这样违背了科学实验的________原则。
(4)若将第7组植株突然移至第4组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光合细胞中的ATP含量会________,C3化合物的含量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设计尚不能确定西红柿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请你提出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教材要求必须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使用,但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设想按照不同的使用顺序先后使用甲液和乙液及混合后使用。
实验猜想: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与其甲液、乙液使用顺序及是否混用无关。
实验设计:为探究以上猜想,实验按表格思路设计:
试管 |
第1次加入物 |
第2次加入物 |
第3次加入物 |
加热 |
颜色变化 |
1号 |
2 mL苹果汁 |
0.5 Ml 0.05 g/mL 的CuSO4 溶液 |
0.5 mL 0.1 g/mL的 NaOH 溶液 |
加热 |
|
2号 |
2 mL苹果汁 |
A |
B |
加热 |
|
3号 |
2 mL苹果汁 |
C |
加热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3号试管中应加入的物质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1、2、3号试管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实验设计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号与2号试管相比,实验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论预测及相关结论:
①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时,实验猜想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表示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各种有机物的变化情况(1表示可溶性糖,2表示淀粉,3表示含氮化合物,4表示脂肪),请据图回答:
(1)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____________含量不断提高,而________和________含量不断下降,这说明________而来的。
(2)含氮物质在种子未成熟前为非蛋白氮,随着种子成熟程度的提高,含氮物质主要为蛋白质。这说明蛋白质是由非蛋白氮转变而来的,与这种现象相适应的是成熟种子的细胞质中________(填写物质名称)含量较多,以合成丰富的蛋白质。
(3)由图可知,油菜种子是用于检测________的好材料,采用的化学试剂是________。
水在生命活动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细胞内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新陈代谢。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表是几种不同生物体中水的含量:
生物 |
水母 |
鱼类 |
蛙 |
哺乳动物 |
藻类 |
高等动物 |
水的含量(%) |
97 |
80~85 |
78 |
65 |
90 |
60~80 |
由此表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子在入仓之前需晾晒,所去除的水分主要是细胞中的________水。
(3)将干种子用水浸泡后种子能萌发,但干种子不经水浸泡不能萌发,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常吃的黄豆芽和绿豆芽是将干的黄豆种子和绿豆种子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种子萌发而成。如果豆子一直浸泡在水中,不换水,豆芽就会死亡,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鲜的鸡蛋清呈液态胶状,而臭鸡蛋清则是相对更“稀”的液体,呈水状,这是因为在新鲜的鸡蛋清中的水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液态胶体,这时的水为_______,是细胞和生物体的______,而臭鸡蛋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这部分水释放出来,转变为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