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
B.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
“点赞”“ 女汉子”“ 且行且珍惜” “no zuo no 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在向同学们解说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如何不断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美国提出了‘利益均沾’的‘门户开放’政策;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显然导游把列强取得这些特权的顺序弄错了,那么符合史实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②④①③ | D.③④①② |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甲午战争 |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
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锐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