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开班仪式上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下面对于“四个全面”认识不科学的是:
A.“四个全面”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符合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
B.“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光辉品质 |
C.“四个全面”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
D.“四个全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
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这说明实践是( )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
中国两位科学家朱熹平和曹小东,在美、俄数学家取得关键突破的基础上,解决了数学界百年未破的庞加莱猜想问题。庞加莱猜想从提出到被确认为真理,检验它的标准是( )
A.实践 |
B.科学理论 |
C.科学实验 |
D.多数人的认可 |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
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
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
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 |
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连遭强震海啸自然灾害。“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这说明( )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②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②③ | B.③④ |
C.①②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