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 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
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

(一)
①据新华社电 持续了一年多的2012年奥运会举办权花落谁家的悬念在6日晚终于大白天下,经过四轮的激烈争夺,伦敦以54比50票的微弱优势击败了呼声最高的巴黎,获得本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②本届奥运会的申办阵容堪称豪华,除巴黎和伦敦外,还包括马德里、纽约和莫斯科,被认为是奥运史上竞争最激烈的申办。当莫斯科、纽约和马德里在前三轮相继被淘汰出局后,竞争最后演变成巴黎和伦敦的“双城记”。
③在申办期间一直最被看好的巴黎已是第三次申办奥运会,前两次分别是在申办1992年奥运会时输给巴塞罗那和2008年奥运会败给北京,但这依然无法给他们带来胜利。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申奥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比赛,而这一次申奥要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残酷。
④在罗格宣布最终结果后,伦敦代表团沸腾了,他们相互拥抱庆祝胜利,而巴黎代表团成员则沉寂了很长时间,久久没有离去,不少人眼里已是泪水盈盈,巴黎市长德拉努埃则眼含泪水和代表团成员拥抱……
⑤据悉,当五个申办城市在6日向国际奥委会第117次全会进行陈述时,伦敦的陈述脱颖而出,非常具有感染力,而且他们强调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要让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投入到体育中,尤其是奥申委主席塞•科声情并茂的演说,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给选文拟标题
、用“∥”划分这则新闻的导语、主体和结尾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请指出这则消息的有关要素。
(1)时间:
(2)人物:
(3)事件:
(4)结果:
、根据这则消息,说说伦敦申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o(17分)
寂静除夕夜
(1)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于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目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呜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一夜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平反昭雪。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主要事件。(4分)
.(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什么?(4分)
.结合文章内容填空。(4分)
①“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
②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
.(1 8)段写“我深深懂得……”我懂得了什么道理?(5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5-18题
饮食不宜过烫
口腔食道都怕烫,热饮热食有损伤。上皮增生会恶变,吃饭喝汤不要忙。
温度对人具有诸多微妙作用。生命在进化中都有自身最适合的温度,进化程度越高,要求最佳适宜温度越严格。人体体温在37。C左右时,代谢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人体细胞对高温的耐受性比低温差。热对肿瘤细胞也产生微妙的生物学作用,许多试验证明,肿瘤细胞的致死温度临界点为42.5。C~43。C,在此温度范围内,延长加温时间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由此产生了温热疗法治疗肿瘤。
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的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有关,就是说有可能某些黏膜上皮的肿瘤是“烫”出来的。我国新疆哈萨克族居住的地区喜欢饮用热奶茶,一日数遍;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居民喜喝“功夫茶”,且要趁热饮用;太行山区的人们习惯于趁热喝大碗粥。①这些地区都是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区。当然,肿瘤的发生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太行山区成为食管癌高发区除热食外,还与饮食特点如粗、快、硬等有关。
研究发现,人体在37。C左右的情况下,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C~37.2。C,最适宜的进食温度在10。C~40。C左右,一般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C~60。C。当感到很热时,温度多在70。C左右。②经常热食的人,在温度很高的情况下也不觉得烫,但是在接触75。C左右的热食、热饮时,娇嫩的口腔、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发生变异,最终产生不良后果。另外,由于黏膜在热刺激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厚,增厚的黏膜受热刺激反应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纯,这样会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会越敢吃烫的东西,而吃得越烫,口腔黏膜会越增厚。如此恶性循环,人会不由自主地接受越来越严重的灼伤刺激。这种刺激带来的损伤还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有人提示这有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研究人员发现,食管癌往往合并有食管炎,食管炎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热饮热食不但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偏短,刺激唾液分泌减少,以及唾液与食物混合过程不充分,这不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另外,温热刺激能掩盖味觉的充分体验,往往难以细细品味各种食物的美味。
饮食过烫,不论从防癌或一般饮食卫生角度看,都属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努力纠正,尤其是那些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的人,更应早日改弦易辙。
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
、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
、细读全文,说一说“热饮热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这些结论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出的?
、划线处各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任选一处说明它的作用。
、文章句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些地区食管癌,贲门癌、口腔癌又可能与热饮热食”中“可能”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阅读短文《请把名片还给我》,按要求答题。
①在我重新回到大学校园读研究生之前,我做了两年多的保险推销工作。
②我所卖的数额最大的一张保单不是我经验丰富后,也不是在觥筹交错中谈成的,而是在我第一次出门推销的时候。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太阳火辣辣地晒着,我在“晨光电子”门口一边吃冰激凌,一边踢着小石子,犹豫着应不应该进去。晨光电子是本市最大的一家合资电子企业,我对这样的企业有些敬畏,不太敢进去,毕竟这是我第一次推销。
③犹豫了好久,我还是进去了。那是一个周末,二的写字间有些冷清。整卒楼层只有外方经理在,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正在带着透明玻璃的经理室里打着电脑。门是开着的。我不知道该说“打扰了”还是“Excuse me”,刚想敲门,他抬头看见了我:“你找谁?”发音不是很标准,三个字都念成平声。我松了一口气,至少。我不用说“Excuse me”了。
④“是这样的,我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这是我的名片。”我双手递上名片,心里有些发虚。在学校和老外没少打交道,可眼前这个老外是洋老板,而且是个太太老的老板,感觉就有些两样。
⑤“推销保险?今天已经是第三个了,谢谢你,或许我会考虑,但现在我很忙。”老外的发音还是直直的,像一条线一样,因此听不出什么感情色彩。我本来也不指望今天能卖出保单,所以毫不犹豫地说了声“Sorry”就离开了。如果不是我走到楼梯拐角处下意识地回了一下头,或许我就这么走了,以后了不会有任何故事发生。
⑥我回了一下头,看见自己的名片被那个老外一撕就扔进了废纸篓里。我忽然很气愤,像是有只一只脏兮佤的苍蝇在胸腔里嗡嗡飞转一样,不吐出来就会恶心一辈子的感觉。早就听说干推销这一很很让人轻视,遭白眼是经常的。如果是个中国老板,或许我的感觉也只是气愤,但是眼前是个外国人,一种说不出的民族情绪还在其中。
⑦于是我转身回去,敲了敲门,用英语对那个老外说:“先生,对不起,如果不打算现在考虑买保险的话,请问我可不可以要回我的名片?”
⑧老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奇,旋即就平静了。他耸耸肩我:“Why“
⑨我平静地回答:“没有特别的原因,上面印有我名字和我的职业,我想要回来。“
⑩“对不起,小姐,你的名片让我刚才不小心洒上墨水了,不适合再还给你了。”
11“如果真的洒上墨水,也请你还给我好吗?“我看了一眼他脚下的废纸篓说。片刻。他仿佛有了好的主意:“OK。这样吧?请问你们印一张名片的费用是多少?”
12“五毛。问这个干什么?”我有些奇怪。
13“OK,OK。”他拿出钱夹,在里面找了片刻,抽出一张一元的:“小姐,真的很对不起,我没有五毛的零钱,这张是我赔偿你名片的,可以吗?”
14我想夺过那块钱,撕个稀巴烂,然后再摔在这个大鼻子脸上,痛骂他一顿,告诉他我不稀罕他的破钱,告诉他尽管我们是保险推销的,可也是有人格的。但是忍住了。我礼貌地接过一元钱,然后从包里抽出一张名片给了他:“先生,很对不起。我也没有五毛的零钱,这张名片算我找给你的钱,请您看清我的职业和我的名字。这不是一适合进废纸篓的职业也不是一个应该进废纸篓的名字。”
15说完这些,我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没想到第二天,我就接到了那个外方经理的电话,约我去他公司。
16我不知道他有什么事情,所以几乎是趾高气扬地去了。打算和他理论一番,但是在他办公室坐下后,他告诉我的是他打算从我这里为全体职工买保险。
、用简练的语方言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
、摘录第②段中一个词,概括我“犹豫着应不应该进去”心情产生的原因:____
、第⑥段中画线句子写“我”看到_________________后而产生_____________,第11段和第14段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发挥想象,把最后一段文字改成我和洋老板的几句对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