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该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同时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Na+—K+泵”水解ATP时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
| B.“Na+—K+泵”转运K+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
| C.“Na+—K+泵”被破坏后的细胞膜允许K+自由通过磷脂分子层 |
| D.“Na+—K+泵”正常工作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体积和静息电位 |
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
| A.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
| B.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
| C.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
| D.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
|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
|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
|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
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运动员起跑一刹那,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
| B.电信号→化学信号 |
|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
| D.化学信号→电信号 |
如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反射 |
| B.阻断Ⅰ处,敲击Ⅱ处,小腿不能抬起 |
| C.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
| D.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