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 B.F处气压比G处低 |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
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
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
读图2,完成问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
C.汗水谷地,黄淮平原 |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问题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 B.230米 | C.340米 | D.420米 |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 B.310米 | C.360米 | D.410米 |
图4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问题。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
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
左图为“某大陆沿海某地区七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右图为“EF线的地形剖面图”。
读此两图完成问题。右图中与左图相对应的地形剖面图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左图的比例尺为M,剖面图(右图)的水平比例尺为N,则
A.M<N | B.M>N | C.M=N | D.无法判断 |
右图中a、b、c、d四地降水量最多的是
A.a | B.b | C.c | D.d |
读图“沿40°N亚洲东西向地形剖面图”,回答问题:有关E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 |
B.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
C.所在国家是伊拉克 |
D.地表形态深受冰川作用影响 |
以下描述合理的是
A.H地的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湿地面积广大 |
B.I河此处河段正奔流在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
C.G地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 |
D.沿图中剖面线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