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家指出“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根本的社会变化”在政治上体现为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
| B.二府三司取代了前朝的三公九卿 |
| C.官僚政治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政治 |
| D.文官政治取代了前朝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在于 ( )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
| 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
| C.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
|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其民主化进程 |
“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2/3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是 ( )
|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
|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
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政治体制发展的特点是( )
| A.议会权力削弱,国王权力增强 | B.内阁权力削弱,议会权力增强 |
| C.议会权力削弱,内阁权力增强 | D.议会和国王权力增强,内阁权力削弱 |
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
| B.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罗马法不断完善的过程 |
| C.罗马法中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 |
| D.自然法具体阐述了当时罗马的法律条文 |
罗马帝国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下列哪一法律体系有效解决了这一困难( )
| A.习惯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