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祥道,字同寿,魏州观城人。父林甫,武德时为内史舍人,典机密,以才称。与萧瑀等撰定律令,著《律议》万余言。历中书、吏部二侍郎,赐爵乐平县男。唐沿隋制,十一月选集,至春停,日薄事丛,有司不及研定。林甫建请四时听选,随到辄拟,于是官无滞人。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祥道少袭爵,历御史中丞。显庆中,迁吏部黄门侍郎,知选事。既世职,乃厘补敞阙,上疏陈六事。
稍迁司刑太常伯。每覆大狱,必歔欷累叹。奏决日,为再不食。诏巡察关内道,多振怨滞。兼沛王府长史。麟德元年,拜右相。祥道性审谨,居宰相,忧畏不自堪,数陈老病乞解。坐与上官仪善。罢为司礼太常伯。高宗封泰山,有司请太常卿亚献,光禄卿终献。祥道建言:“三代六御重,故得佐祠。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为常伯属官。今封岱大礼不以八座,用九卿,无乃徇古名忘实事乎?”帝可其议,以司徒徐王元礼亚献,祥道终献。礼成,进爵广平郡公。乾封元年,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一,赠幽州都督,谥曰宣。
子齐贤,袭爵,由侍御史出为晋州司马。帝以其方直,尊惮之。时将军史兴宗从猎苑中,言晋州出佳鹞,可捕取。帝曰:“齐贤岂捕鹞人邪?卿安得以此待之?”累迁黄门侍郎,修国史。永昌中,为酷吏所陷,系州狱,自经死,没其家。
(选自《 新彦书• 列传第三十一》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
B.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
C.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
D.始/天下初定州府/及诏使以赤牒授官/至是罢/悉集吏部调至万员/林甫随才铨录/咸以为宜/论者方隋高孝基/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对于直言上疏进谏的臣子一般称之为“诤臣”。 |
B.“右相”即为“右丞相”,也就是在皇帝右手边站立的丞相。通常左右丞相有正副之分,但在不同时期,右丞相也不一定都为正职。、 |
C.“封泰山”是古代帝王的一种封禅仪式,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 |
D.“谥”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赞誉性质的称号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祥道明察秋毫,善于决断案件。皇上下诏令他巡察关内道的时候,他多次昭雪冤案和裁决久拖不决的案件。 |
B.刘祥道能独立思考思考,敢于谏议.他不仅建议候补官员四时听选,还向皇上上疏陈述六事以图改革朝政,纠正朝政缺陷。 |
C.刘祥道性格周密谨慎,尽职尽责。每次审理大案,都极为谨慎,流泪叹息;任宰相时,担心害怕自己不能胜任。 |
D.刘齐贤性格方正刚直。因他性格方直,连皇帝也很尊敬他。他最终被小人陷害,自缢而死,令人叹惋。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l )唐沿隋制,十一月选集,至春停,日薄事丛,有司不及研定。(5 分)
( 2 )今封岱大礼不以八座,用九卿,无乃徇古名忘实事乎?( 5 分)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寓山注》序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兄以斗粟易之易:换取 |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勃;兴起的样子 |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夷:使……平坦 |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堪:堪称 |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 ( ▲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耗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
C.园巾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译文:▲
(2)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
译文:▲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译文:▲
文言文阅读,每题2分,共6分。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 |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反欲斗两主 | B.其一人夜亡 |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 D.欲因此时降武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 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 现。 |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 敬。 |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 |
不贰的崇高气节。翻译下列两个句子,6分。
(1)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2)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古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反还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信:亲近,信任 |
B.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激怒:激起愤怒 |
C.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突击:突然出击 |
D.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相率:一个接一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
B.①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②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 |
C.①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②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
D.①遂悉发其兵,引而南②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
下列的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汉“勇鸷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③汉乃勃然裹创而起④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⑤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⑥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在邓禹和诸将领多次举荐后,才得以被光武帝召见,并最终成为光武帝最信任的人。 |
B.吴汉打败幽州牧苗曾,收降了北方州郡并得大量的人马,其他将领纷纷要求分得一部分,被刘秀呵斥后,惭愧不已。 |
C.吴汉在于敌军交战时摔伤了膝部,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振作精神,鼓舞士气,最后取得胜利。 |
D.鬲县五姓杀死地方长官造反,吴汉不但不攻打他们,反而向他们道歉。最后五姓感动一同出城归降。 |
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文断句。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
⑵翻译划线句子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②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文言文阅读(22分)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里称之。冲默①有远量②,弱冠,俦类成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日:“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尘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成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谘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③,诏使人扶入。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④,则令闻孔昭⑤;振缨公朝⑥,则德音⑦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选自《陶渊明集》,有删节)
[注]①冲默:淡泊恬静。②远量:大量。③不任拜起:不能担任拜见的礼节。④清蹈衡门:指隐居在家之时。⑤令闻孔昭:美好的名声很显著(即美名远扬)。⑥振缨公朝:指出仕为官。⑦德音:道德声誉。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名冠州里冠:位居第一 | B.时亮崇修学校崇:重视 |
C.有风吹君帽堕落堕落:脱落 | D.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示:告诉[来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孟嘉“冲默”品性的一组是
①人无能间,乡里称之②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③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
④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⑤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⑥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
A.①④⑥ | B.③⑤⑥ | C.②③④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嘉虽然少年丧父,但是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兄弟友爱,得到了乡里人的称赞;他恬淡且有气量令同辈人敬重。 |
B.盂嘉与同郡的郭逊及其堂弟郭立在当时的名声相当,但二人对孟嘉十分推重与佩服,都认为自己的才德不如孟嘉。 |
C.孟嘉曾任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蟊嘉被桓温看重,是因为他为人和气而且正派。 |
D.孟嘉无论在朝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道德声誉都很高;但由于早逝,因而没能成就一番大业,让人感到十分可惜。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3分)
(2)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4分)
(3)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阅读下面文言文
陈东,字少阳,镇江丹阳人也。早有隽声,不戚戚于贫贱。蔡京、王黼方用事,人莫敢指言,独东无所隐讳。钦宗即位,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缅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言极愤切。明年春,贯等挟徽宗东行,东独上书请追贯还,正典刑,别选忠信之人往侍左右。
金人迫京师,李邦彦议与金和,李纲及种师道主战,邦彦因小失利罢纲而割三镇。东复率诸生伏宣德门下上书曰:“在廷之臣,奋勇不顾,以身任天下之重者,李纲是也,所谓社稷之臣也。其庸缪不才,忌疾贤能,动为身谋,不恤国计者,李邦彦之徒是也,所谓社稷之贼也。”军民从者数万。书闻,传旨慰谕,众莫肯去,喧呼震地。有中人①出,众脔而磔之,于是亟诏纲入,遣抚谕,乃稍引去。
金人既解去,学官观望,时宰议摒伏阙之士,先自东始。高宗即位五日,相李纲,又五日召东还。未得对,会纲去,乃上书乞留纲而罢黄潜善、汪伯彦,不报。会布衣欧阳澈亦上书言事,潜善遽以语激怒高宗,言不亟诛,将复鼓众伏阙。书独下潜善所,府尹孟瘐召东议事,东请食而行,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已乃授其从者曰:“我死,尔归致此于吾亲。”食已如厕,吏有难色,东笑曰:“我陈东也,畏死即不敢言,已言肯逃死乎?”吏曰:“吾亦知公,安敢相迫?”顷之,东具冠带出,乃与澈同斩于市。四明李猷赎其尸瘗②之,东初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识与不识皆为流涕。时年四十有二(取材于《宋史·忠义传》)
注:①中人:这里指宦官。②瘗(yì):埋葬。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开边隙边:边境 | B.传首四方首:首先 |
C.不恤国计才恤:担忧 | D.于是亟诏纲人亟:急忙 |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众脔而磔之 | B.顷之,东具冠带出 |
C.四明李猷瘗之 | D.特以国故,至为之死 |
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选忠信之人往待左右另外选派忠诚讲信用的人去陪侍皇帝左右 |
B.传旨慰谕,众莫肯去皇帝传圣旨安抚慰问百姓,官员们都不愿意前去 |
C.手书区处家事,字画如平时陈东亲手写下分别处理的家事,笔迹和平时一样 |
D.吾亦知公,安敢相迫我也了解您,怎么敢逼迫您呢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京、王黼等六人执掌大权的时候,元人敢指责他们,只有陈东无所畏惧。 |
B.陈东为素不相识的爱国将领李纲鸣不平,最终使皇帝恢复了李刚的职务。 |
C.皇帝听信谗言,担心陈东鼓动百姓聚集闹事,于是下令抓捕陈东并处死他。 |
D.陈东预感朝廷要杀害自己,他镇定自若,平静地安排好家事,慷慨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