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鲜战争可以说是在两重误解之下爆发的:共产党方面以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利益为分析出发点,认为大部分的亚洲大陆被共产党占了,美方都默不作声,不会在朝鲜半岛的一隅有所举措。美国方面,则以原则问题来看待这件事,它比较不关切韩国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也已公开做出表示,却十分重视不加阻挡的象征意义。
材料二 1951年5月l 5日布莱德雷应邀对国会作证,“在目前的情势下,我们反对将战事从韩国扩大到包括赤色中国。对赤色中国进行所谓有限度战争会增加我们所冒的风险,‘会将我们的力量耗费在一个并非战略要津的地区。赤色中国并非寻求主宰世界的那个强大国家(按:指苏联),坦白地说,从参谋长联席会议观点来看,这个策略(按:指将战事从韩国扩大到包括中国本土)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
——以上摘自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1)根据材料一,朝鲜战争爆发两重误解是什么?他的分析是否正确?
(2)根据材料二,分析布莱德雷“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主义就与国家的演进联系在一起。其城市的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大城市的规划要遵循“奉行天道”的原则。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主义正在汲取新的营 养,有了新的内容。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的大都市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了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就整个欧洲而言,工业革命之初的18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23个,城市人口总数只有550万, 而到1900年,超过10万人口的城市则达到了135个,城市人口总数达到了4600万。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15 %。如果放宽尺度,把有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作为真正的 城市化的总标志,那么英国和荷兰就是欧洲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46年,欧洲各国居住在一万人口以上的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英国和荷兰为70%,意大利为53%,德国为47%,比利时为45%,而法国只占33%。
——都宏桂《城市化与近代西方的杜会变迁》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近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 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近代欧洲城市发展的最终结果或趋势,并从中外对比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李明玉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指出:形成于一定时空之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经济发展方式,常常称之为经济发展模式。某一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其发展模式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处于危机或竞争弱势的国家,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1)运用所学知识,以20世纪主要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为例,说明“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中,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兴与繁荣”。
(2)依据材料说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铁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此时铁路修建迅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能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依据材料二,如何评价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的行为?(不得照抄材料)
材料三
年份 |
1894 |
1911 |
1927 |
1937 |
1945 |
1978 |
2006 |
中国铁路里程(千米) |
483 |
9800 |
11900 |
15500 |
24000 |
48600 |
770838 |
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4)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分配制度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租庸调制度是唐朝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要交一定粮食,称为租。缴纳一定的绢或布,称为调。服役期间,不去服役的要上缴一定的绢或布代役。租庸调制度与均田制相互配合,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度也会遭到破坏。武周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严重,公家已经没有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是激烈,加以军需,各地长官都可以任意摊派赋税,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中央不能派遣官员监察,于是各种苛捐杂税纷纷出现,加剧了阶级矛盾,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规定每家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
材料二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三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表2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
产量 |
收购 |
收购量占产量(%) |
1958 |
20000 |
5876.0 |
29.4 |
1959 |
17000 |
6740.5 |
39.7 |
1960 |
14350 |
5105.0 |
3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四 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 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
——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税法的实施背景。
(2)材料二、三反映出在分配方式上存在着怎样的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什么现象?简要分析其背景。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致使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面对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抗争,谱写了一曲曲爱国诗篇。请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图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三:八国联军侵华形势示意图图四:日本全面侵华形势图
(1)列举图一图二图三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图四战争中侵略者所犯下的罪行。
(2)面对以上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分别进行了哪些主要的抗争活动?
(3)图二与图四都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但结果不同,你能说说致使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吗?
(4)图四战争的结果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