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材料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A.区域性长途贸易繁荣 | B.工商业规模庞大 |
C.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 D.是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 |
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 | B.科举制 | C.编户制 | D.察举制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 | D.科举考试的实行 |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