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图(左图)”和河流流速与颗粒半径关系图(右图),回答下列各题。有关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区域最可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
B.甲地气候受到洋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
C.图中海水等温线①>② |
D.植被的变化主要是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 |
某科考小组在乙处河段考察测量出河水平均流速为0. 4 m/s.同时发现沉积物中有鹅卵石堆积,推测该层鹅卵石的形成,是由于
A.上游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导致的 | B.河流发生特大洪水造成的 |
C.乙河段河道疏浚造成的 | D.丁河段溯源侵蚀造成的 |
据图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图示河流上游为山地地形,该河流的主要补给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 |
B.冲积岛是泥沙堆积形成的,在该岛南部可能挖到的细沙比北侧多 |
C.东部海域有气旋活动,所以可以缓解该地区的伏旱 |
D.丙地地处峡谷地带,易形成堰塞湖 |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 B.聚落 | C.耕地 | D.地形 |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 B.绿洲分布 |
C.河流分布 | D.沙漠分布 |
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l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面两题。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
①防风固沙 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 ④塑造地貌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 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 |
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 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该区域在荒漠化之前,盛产优质向日葵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强 | B.气温年较差大 |
C.土壤肥沃 | D.地形平坦 |
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 | B.水源充足 |
C.降水丰富 | D.光照充足 |
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 B.①②种草、③种树 |
C.①种树、②③种草 |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下面两题。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 B.政策 |
C.人才 | D.市场 |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
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
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
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A.公路 | B.菜园 | C.鱼塘 | D.果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