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某科研所为了研究开发痢疾疫苗、研究T细胞功能及免疫机理,利用鼷鼠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第一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
第二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
抗体合成程度

正常的鼷鼠
未接种


正常的鼷鼠
接种
+++++

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
未接种


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
接种


摘除胸腺后注入T细胞的鼷鼠
接种
++++

根据上表中的结果,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与甲组相比,乙组内抗体合成程度明显高于甲组的原因是:当第二次接种时,鼷鼠第一次接种产生的一定量的______  __,就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______  __,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戊组与丁组对照,说明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________细胞的帮助,与乙组相比,丁组抗体合成程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题目中病原体痢疾杆菌换成病毒,接种病毒后正常鼷鼠往往先通过_______免疫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_____   ___免疫彻底消灭它。
(4)为验证T细胞是属于细胞免疫的细胞,请补全实验设计思路和结果:
实验组: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器官易保留在小鼠体内。
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草原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请回答:
(1)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一个由草、田鼠和黄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单位为:cal·hm-2·a-1)。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



GP
5.56×103
1.76×105
5.93×107
NP
1.3×102
6×103
4.95×107
NP/GP
0.02
0.03
0.85
R
5.43×103
1.7×105
9.8×106
未利用

62.8%
99.7%

由上表可知第____________环节代表田鼠,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该数据不在正常能量传递效率范围内,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看,草地对水土的保持、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碳在草原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_形式存在。与能量流动相比,碳循环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田鼠等食草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田鼠能根据黄鼬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在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这主要是提高草原的________________力稳定性。

杜氏盐藻属于海洋中一种单细胞藻类,是提取β胡萝卜素的重要资源。为研究海洋常见重金属污染物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杜氏盐藻分别置于A~E五种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定期取藻液测定杜氏盐藻密度,结果如图。请回答:

(1)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测定杜氏盐藻密度,取藻液前,应将藻液____________,以利于准确计数。
(2)在A培养液中,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型增长。杜氏盐藻种群的种内竞争程度,第8天时比第16天时________(填“强”或“弱”)。
(3)实验结论: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________作用;浓度越大该作用越强。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在相同时间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种类
A
B[
C
非生物因素
A
B
C

3
5
9
风速



蕨类植物
7
5
8
距地面1.5米的光强



灌木
15
4
2
土壤湿度(%)
48
35
15
松树
0
2
0
土壤的有机物(%)
6.5
3.8
205
落叶树
20
5
0
土壤深度(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mg·kg-1)
9.4
4.5
2.3

(1)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则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
(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下面是有关植物激素的知识及实验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将赤霉菌培养液喷洒到水稻幼苗上,水稻患恶苗病(植株疯长);科研人员分析出赤霉菌培养液中有以上效应的物质是赤霉素。
①上述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以上实验能证明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促进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要比茎低得多,稍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根的生长,这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索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首先设计了以下三组:

组别
A
B
C
浓度(mol·L-1)
10-12
10-9
10-6

根据上表可知,该实验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的一个________________。为进一步精确测定最适浓度,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根生长弯曲部位的近地侧除有较多的生长素外,还有较多的乙烯。由此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回答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为研究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甲图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________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________点。
(2)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