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在临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发出警告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十五英里(二十四公里)。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材料一中史蒂芬孙的火车以什么作为动力?这一动力的广泛应用得益于谁的创新?
材料二
(2)材料二展示的成果各是哪次科技革命中取得的?这两次科技革命分别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二中的一项发明,简述其利与弊。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几个世界性大国,它们各具特色的崛起道路启迪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现在,昭示着我们的未来。结合下列几则材料,联系所学史实,回答下面各小题的问题。
材料一: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中国的康熙皇帝正在用他的文治武功,开辟一个新王朝的辉煌,并开始对遥远的西方产生了兴趣。此时的它,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在各种合力下,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的“它”指谁?“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2)这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遇到以下许多问题,写出解决方式?
赢得独立——
维护统一——
材料三: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材料三中日本遇到的“生存危机”是什么?他是如何度过危机的?)
材料四:1933年1月, 苏联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建成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有4 500个大企业建成投入生产;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0%,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39%,
——《教师教学用书》九年级下册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1928—1937年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什么?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5)你认为大国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些什么?
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带火了一系列热词, “中国梦”就是其一。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什么?分析材料,概括该“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2)为实现“西方民主制度的梦想”,材料二中两位历史名人作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三: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
(3)材料三中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4)材料四中的“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开始于哪一次重要的会议?
(5)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你认为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将如何继续?(2分,最少答出两点)
某中学九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一场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为主题的班级辩论会。下列同学们的辩论结果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作战,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
B.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美、英、苏盟军共同对德作战,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
C.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
D.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 |
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形象”有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时代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材料二:漫画《19世纪末中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2)材料二中的漫画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
材料三:近代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 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当今中国的形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新加坡已故内阁资政李光耀
(4)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试举两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3年,为了争夺对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英、法、奥斯曼土耳其等国先后向沙皇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是一场大刀长矛对阵枪炮火药、封建沙俄对阵英法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而新的战争机器展现的令世人震惊的破坏力也注定克里米亚将载入史册。
材料二 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海军准将培里率4艘特遣舰队开进江户湾,要求日本开国并鸣炮示威、以武力相威胁,……幕府被迫于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与美国缔结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继美国之后,俄、英、法等列强也与日本签订了上述两种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 《马关条约》不啻是给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注入了兴奋剂。它不仅使日本在一夜之间获得了巨额赔款和中国的宝岛台湾岛,而且也使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进一步看出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日本帝国主义是为整个帝国主义世界而与清政府作战的。
——《世界历史解说词》
(1)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引发了哪些改革?根据材料判断,推动这些改革的共同因素是什么?
(2)材料二引发的改革与材料三反映的史实有什么关系?
(3)三则材料引发的改革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