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534年,纽芬兰渔场由西欧航海家约翰·卡波特在寻找西北航道时意外发现。异常丰富的渔业产量有着“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纽芬兰数量惊人的鳕鱼供应不仅解决了欧洲人的温饱问题,还为欧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强悍的海员。但在几个世纪的肆意捕捞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在渔场作业后,纽芬兰渔场渐渐消亡,九十年代之后已不可见。现今纽芬兰渔场已成为历史,但中国各版本地理教科书中,仍将其标明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
材料二 纽芬兰渔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叙述渥太华附近的湖泊群、北冰洋沿岸岛屿海岸线弯曲的成因。(4分)
(2)分析曾经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现象的原因。(8分)
(3)描述渥太华附近河流水文特征。(6分)
(4)与拉布拉多高原纬度相近的大洋彼岸,沿岸国家围海造陆,而拉布拉多高原却人烟稀少,分析同纬度两个地区不同景象的原因。(8分)
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
(2)A处的天然植被,B处的天然植被是,C处的天然植被是。
(3)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4)简述西部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80年代,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步改变。如今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广东北部山区和广东东部及西部等地,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设立产业转移园区。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图,图为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
(1)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量导向型产业逐步北移,珠江三角洲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担当研究开发和销售中心的角色,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
(2)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工业向广东省的北、东、西部转移,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
A.土地租金高 B.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C.劳动力价格高 D.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3)上图中阶段Ⅰ和阶段Ⅲ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A.市场技术、原料B.原料科技、市场
C.市场原料、劳动力 D.原料动力、市场
(4)产业转移对广东北、东、西部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东北平原(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随着近50年大规模的开垦,由于水土流失和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壤侵蚀严重,黑土土壤的自然肥力下降;沼泽面积萎缩,使得东北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气候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增加。再加上东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产业链短,加工程度低,品牌价值含量低,在国内外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处于低端,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1)大兴安岭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大兴安岭以西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东北平原地区适宜发展 (农业部门),导致这种农业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2)东北平原粮食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有、等,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有、等。
(3)说出两种东北平原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下图分别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和“世界气压带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数字④所在气压带的名称是,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数字③所在风带的风向。
(2)上图中数字①气压带的名称是,下列气候类型的特点、地带性分布与该气压带密切相关的是(选择填空)。
A.热带雨林气候 | B.亚热带季风气候 |
C.地中海气候 | D.热带季风气候 |
(3)图中罗马属于气候,世界气压带局部图中的气压带、风带与该气候类型的形成有联系的是(填数字)。
(4)图中大连属于气候,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5)图中箭头方向所示,自然带由森林向草原、荒漠的变化主要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地域分异形成的基础是。
近年来,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在苏南地区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促进了苏南地区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苏北连云港、徐州、宿迁、淮安、盐城五市则提出“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发展战略。图为“江苏省主要城市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三大自然区中,江苏位于区。
(2)下图中与苏州气候类型一致的是(填数字序号),该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3)从社会经济方面看,苏南地区产业升级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4)苏北地区承接苏南地区产业转移对当地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