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完成后面的题。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文章以“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为题,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请具体说说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文具盒
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英子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子去领。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子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料就往英子身上套。英子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英子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得到这个文具盒,英子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几年以后,英子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开学头一天,英子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的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子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丽说:“你真爱惜!”
英子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英子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子去家里玩。英子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子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子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文段开头第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剩下的三件捐献的物品,娘为什么选择红毛衣?英子为什么选择文具盒?
“英子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请解释“扎”在文中的意思,并说说“扎”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英子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为什么?
英子原先执意选择文具盒,最后她又“想要一件红毛衣”,你对此有何看法?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
(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野蛮袭击我驻南使馆,将我们推向当前国际格局的一个特殊位置,使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两个问题的本质。一个是这一暴行的侵略本质昭然若揭,任什么人权、人道、民主、自由的标榜都再难掩盖得住;一个是发展是硬道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是硬道理。这使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不讲道义,只讲实力,称王称霸,必将自取灭亡,主持正义,缺少实力,贫穷落后,则只能挨打。只有两个文明相结合,有理有节又有力,才可能成为掌握命运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2)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生产力发展对于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早在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成为共产党人的基本常识和理论武器,并因此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但是,像今天这样,以如此强烈的形式在这两个问题上给中国人民以震撼,以提醒,这在过去并不多见。中国人民似乎一下子清醒了许多,成熟了许多,因此也强大了许多。
(3)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全国上下义正辞严的抗议活动中,也体现在群情激昂而不乱、仇恨万丈而不过激地严格依法行事中,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巨大凝聚力,体现了不畏强暴、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意志;展现出一派"国家兴亡,___________。"的感人景象和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形象。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再不会因反帝爱国出现百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也不会因盲目造反出现"文化大革命"时的"红卫兵"运动。这是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一个极大提高,是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极大提高。
(4)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化悲愤为力量.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上,把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教训,也是血的见证。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这样做,保持了稳定,促进了发展,取得了成就,西方敌对势力难以容忍,妄想把我们搞乱,以便乱中伺变,以压促变,这是比导弹袭击更为狠毒的罪恶用心。但在觉悟的中国人民面前,什么力量也难扰乱中国人民的阵脚,扭转前进的方向。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坚守岗位,努力学习和工作,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最有力量的抗议。
(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凌辱,也在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中锻炼了不畏强暴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今天的觉悟和力量,是近百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华民族伟大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改革开放20年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必然结果,是10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勇于开拓、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的坚强和成熟。通过对于这起事件的处理,我们看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气魄和能力,看到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坚如磐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无量,不可阻挡!联系上下文,解释第(1)段成语"昭然若揭":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感情色彩上看,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的第(3)段中所引名句的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中"悲愤"一词能不能换成"悲痛"?为什么?
第(4)段中划线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第(5)段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许多方面,联系教学设计>文章,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体现在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义正辞严的抗议活动中。 |
B.体现在既群情激昂、仇恨万丈,而又不乱、不过激地严格依法行事中。 |
C.体现在对西方敌对势力所标榜的人权、人道、民主、自由的清醒认识的批判上。 |
D.体现在化悲愤为力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长期不动摇上。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今国际社会的特征便是:不讲道义,称王称霸;主持正义,只能挨打。 |
B.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野蛮袭击我驻南使馆,给中国人民上了这样一课:帝国主义改变不了侵略的本性;我们一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
C.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的暴行,中国人民最有力的抗议就是,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坚守岗位,努力学习和工作。 |
D.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优秀传统在对西方列强的反抗斗争中得到锻造。 |
对教学设计>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驳斥了西方敌对势力所谓的人权、人道、民主、自由。 |
B.本文紧扣论题,展开论述,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C.本文用辛辣的语言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霸权主义行径给予无情的嘲讽。 |
D.本文具有战斗力和号召力,标题"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主席先生,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能改变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
将近50年前,我第一次参加了赫尔辛基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奥运精神。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将奥运会带回中国,让我的同胞们在我的祖国体验奥林匹克梦想永恒的魅力。
各位奥委会委员,今天您所传递的信息也许将意味着一个全球团结新时代的开始。
如果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能够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后的北京,一定会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文中第一段"一种决定"指的是什么?
"我一直梦想着将奥运会带回北京"一句话中"奥运会"能否换成"奥运精神",为什么?
作者反复陈述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是什么?谁提出的?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两篇陈述发言都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这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觉得这对加强陈述效果有什么好处?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当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长大的“我”却看到“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找出上文中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
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