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舟人传
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其所操何业操:从事 | 
| B.妾亦宦之息也 息:子女 | 
| C.吾当徐访子亲属访:拜访 | 
| D.天下大乱,各自爱爱:爱惜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 
①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④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⑤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至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 
|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 
| C.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的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 
|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疾恶如仇的形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
(2)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求:贪得无厌 | 
| B.颜色如平常 颜色:面容;面色 | 
| C.而责以厚贽 厚贽:丰厚的见面礼 | 
| D.闭门使袒裼观之袒裼:脱去上衣,裸露肢体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 A.②③④ | B.①③⑤ | C.②⑤⑥ | D.①④⑥ | 
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 
|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 
|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 
|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
 (2)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论语·泰伯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①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注:①司马穰苴,齐国的军事家。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鲁人或恶吴起恶:诽谤 | 
| B.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薄:轻视,看不起 | 
| 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劝戒 | 
| D.子卒也, 而将军自吮其疽卒:士兵 | 
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①杀妻以求将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
 ③其母死,起终不归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
| A.①②④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①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 常痛恨他。  | 
  
| 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 | 
| 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 言。  | 
  
| D.吴起身为军事将领,好用兵,善用兵,他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和秦国,都取得过辉煌战功。 |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
 (2)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放 鹤 亭 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际:接近 | 
|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 
| 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全:保全 | 
|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描写放鹤亭周围景物的一组是() 
 ①彭城之山,冈岭四合②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③饮酒于斯亭而乐之④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⑤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A.②④⑥ | B.①③④ | C.①②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鹤亭建于熙宁十年秋,云龙山人在故居遭水灾后迁居时作此亭。 | 
| B.放鹤亭得名的原因是云龙山人养了两只驯良善飞能朝出夕归的鹤。 | 
| C.文章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寄寓了作者政治失意时向往清远闲放的情怀。 | 
| D.文章用活泼的对答歌咏方式抒情达意,显得轻松自由,读来饶有兴味。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⑵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史记•货殖列传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离魂记
 (唐)陈玄祐
 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者(有位优秀的幕僚)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阴恨悲恸,决别上船。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倍道兼行,数月至蜀。
 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何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选自《太平广记》卷三五八,略有改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寤寐:醒着睡着,时时 | 
| B.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跣足:光着脚 | 
| C.倍道兼行,数月至蜀倍道:离开大路 | 
| D.见在舟中见:通“现”,现今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倩娘对王宙情深意重的一组是()
 ①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②女闻而郁抑
 ③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④覆载之下,何颜独存
 ⑤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⑥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
|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娘和王宙长大以后,暗中相恋。张镒却言而无信,应允了他人提亲。 | 
| B.王宙因为意中人倩娘被张镒另许他人,心生不满,借故远走京城。临行前与倩娘密约私奔。 | 
| C.当舟中倩娘与闺中倩娘合为一体,衣裳也重合,始知当初追随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离魂。 | 
| D.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幻,情节曲折,倩娘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镒常器宙,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
 (2)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报,是以亡命来奔。
 (3)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 有 之 父 兄 当 以 为 忧 不 可 以 为 喜 也 切 须 常 加 简 束 令 熟 读 经 学 训 以 宽 厚 恭 谨 勿 令 与 浮 薄 者 游 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选自《陆游家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宰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流民擅取听:听任 | 
| B.天下传以为式式:格式 | 
| C.弼为相,守典故典故:先例 | 
| D.帝虚位五起之虚位:空着职位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富弼“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①少笃学,有大度
 ②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
 ③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④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⑤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⑥自弼立法简便周尽
|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自幼好学,才华出众。范仲淹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王佐才”;晏殊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在制科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 
|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元年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在驿馆中招待使者,执政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却撤除宴乐,令朝廷蒙羞。 | 
|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隔占宋朝国土,富弼不顾朝臣的一致拦阻,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 
|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
 (2)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