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歧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
(1)船坞
在保留的钢架船坞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形式的对比是过去与现代的对白。
(2)琥珀水塔
想象着数十万年前的一只昆虫停歇于树枝之上,其貌不扬,不经意间从头顶落下一滴汁液,便永恒地将其凝固,而成为琥珀,成为贵妇们的珍藏。一座四五十年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或美学角度看,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时间被凝固,历史有了凭据,故事从此衍生。同时,岛上的灯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作用。仔细的造访者还会注意到这一琥珀水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而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转。
(3)铁轨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铁轨的出现为标志。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新船下水,旧船上岸,都借助于铁轨的帮助。铁轨对步行者提出了挑战。而正是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一种跨越的乐趣,一种寻求挑战和平衡感的乐趣。这种乐趣也正反映了人性之所在。小时候在离家不远处有条铁轨,穿越时总有惊恐之感,过后便又感到无比快乐,所以往往回过头来再过一次。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但经过观察后发现,人人都喜欢这种对危险和障碍的挑战。将其作为公园景观元素的想法便由此而来。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
(4)烟囱与龙门吊
一组超现实的脚手架和挥汗如雨的工人雕塑被结合到保留的烟囱的场景中,戏剧化了当时发生的故事,龙门吊的场景处理也与此相同。
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原有场地的艺术改造,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并且更加诗意地揭示出场所的精神。
B.对于公园设计,只有艺术化地再现情景、戏剧化地讲述故事和诗化地揭示精神,才是合格的设计。
C.原有场地的“设计”,只能反映陈旧的、落后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无法满足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
D.所谓“增与减”,就是通过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从而表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

下面对“琥珀水塔”一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晶莹的玻璃盒透出现代科技的灵光,大大提升了琥珀水塔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B.玻璃罩使琥珀水塔除观赏之外还具有了导航功能,并且体现了现代的生态与环境意义。
C.设计者把水塔上部设计成昆虫形状,使之不停地吐着汁液,大大增添了公园景观的情趣。
D.水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在文中指的是利用太阳能给玻璃盒降温,利用空气流动带动时钟运转。

下面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歧江公园中对船坞的设计保留了原来的钢架结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具有丰富的历史纪念意义。
B.将铁轨设计成一种含有危险因素的公园景观,目的是让人们体验寻求挑战和平衡感的乐趣。
C.“烟囱”设计,将超现实的脚手架和工人雕塑相结合,戏剧化地表现了当时工人挥汗如雨工作的场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D.本文以歧江公园为例,详细介绍了一种符合现代人审美和价值取向的设计理念,对于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光辉译者心陶澜
①余光中常说诗、散文、评论、翻译是他生命的四度空间,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美感世界。他翻译作品产量极为丰富,有中译英的中国现代诗,也有英译中的英美诗歌,《土尔其现代诗选》,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王尔德的戏剧《理想丈夫》、《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等等。
②他还是那本赫赫有名的《梵·高传》的中译本第一人。
③余光中大学毕业两年后的那段时间,他的妻子范我存一直不在他身边,日益浓郁的思念之情把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推向了深渊。“那是我一生最烦恼的时期,身多病而心常乱,几乎无日安宁。”就在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读到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英文本。正是这本书,使余光中像崇拜梵·高的绘画一样崇拜起梵·高的“苦难”来。他决定翻译此书。他把自己的大计划与梁实秋先生商量。恰好梁实秋先生也读过这本奇书,可是觉得书太长,又牵涉到许多西方艺术史上的专业问题,就劝初涉译事的余光中不如节译算了。但余光中认定,一本书既然值得翻译,就该全译,否则干脆不译。
④一动手翻译,果然艰难。余光中后来回忆道:“本已身心俱疲,又决定要揽下这么一件大工程,实在非常冒险。开始的时候,只觉不胜负担,曾对朋友说:‘等到我译到梵·高发疯的时候,我自己恐怕也要崩溃了。’可是随着译事的进展,我整个投入了梵·高的世界,朝夕和一个伟大的心灵相对……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恼……就这样,经过十一个月的净化作用,书译好了,译者也度过了难关。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
⑤多年后,余光中更深入地道出翻译《梵·高传》的意义:“我不但在译一本书,也在学习现代绘画,更重要的是,在认识一个伟大的心灵,并且借此考验自己,能否在他的感召之下,坚持不懈,完成这长期的苦工。”
⑥余光中译《梵·高传》震撼了许多敏感而年轻的心灵。1957年3月,在台湾《大华晚报》连载后,《梵·高传》分上下两册正式出版。先有重光版,后有大地版,一印再印,总印数逾三万册。梵·高不仅拯救了余光中,也为余光中赢得了许多朋友。比如陈锦芳,14岁就读了他翻译的《梵·高传》;林怀民更早,12岁就读了。作家三毛殁后,家人以她生前最喜爱的三本书陪葬,其中一本便是余光中译《梵·高传》。
⑦余光中说,梵·高强烈的宗教情操以及色彩感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梵·高的生活经历与悲悯情怀使他自然而然地将艺术的重心从美女贵人移向“中下层阶级”,使他能把“原本平凡的人物画得具有灵性和光辉,更重要的是,具有尊严”。从创作之初的《扬子江船走曲》到后期的《一枚铜币》,余光中一直在诗作中表现出对平头百姓由衷的关爱和认同。
⑧余光中喜爱梵·高早期以《食薯者》为代表的写实之作,认为它们“阴沉之中有温暖,黯淡之中有光芒,苦涩之中有一种令人安慰的甜味”。“另具一种坚实苦拙之美,接近原始而单纯的生命,十分耐看”。余光中也推崇梵·高后期那些饶富象征意味的画作,赞颂梵·高能“从写实的局限里跃升入象征与表现”。余光中半世纪的创作历程,同样是不拘于一格,不安于小成的进取,力求超越前人、时人和自我。梵·高绘画的色调,造成余光中诗和散文“蟠蜿淋漓”、“沛然运转”、“笔挟风雨一气呵成”的节奏感与奇异光辉的美感。
⑨20世纪80年代,他在散文中吐露心声:退休后,要“做一个退隐的译者,把格瑞克、劳特雷克、特纳等画家的传记一一译出”。
⑩这也是他近来的一个想法,他最大的希望是台面的生活少一点,幕后、在书房里的写作多一点,有空多翻译一点。他说:“王尔德的喜剧我已经翻译了三本,还有一本我希望能翻译。还有一些画家的传记,我希望能翻译两三本。”
(《传记文学》有删节)
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文字虽短,却是对余光中一生成就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整篇传记内容的完整概括。
B.梁实秋也是位伟大的译者,他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文章第三段写梁实秋则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梁实秋面对困难时的退缩来反衬余光中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
C.本文多处引用了余光中本人的话,这样写增加了传文的真实性,更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传主本人的内心世界。
D.文章第四段中“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一句,是说余光中投入了梵·高的苦难世界,与梵·高伟大的心灵相对,忘记了自身的小小烦恼,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

E.文章第六段介绍了余光中所译《梵·高传》的出版情况,并交代了陈锦芳、林怀民、三毛等人对余光中的崇拜。
结合传文,概括传主余光中的人格魅力。
本文是如何借助梵·高来写余光中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余光中作为译者,是很成功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一个人在某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选择
武献卫
海啸来的毫无征兆。
监狱长海尔默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将被葬身海底。海尔默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默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司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暂时逃生去吧……”海尔默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司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惟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里。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默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杀人越货吗?”说完,海尔默激动地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默完全被这位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的话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室:“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钥匙就在我抽屉里!”
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死囚们带着生的渴望,呼啸着从老狱警身旁游过。
海啸过后,当初被放走的犯人回来自首了,他们被重新关押在一至三号囚室,可怕的是四号囚室却空空如也。搜捕死囚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鲁米斯带上沉重的镣铐被关押进四号囚室。“没有一个死囚会回来,你就等着接受审判吧!”监狱长海尔默“哐当”一声锁上了囚室的大门。
鲁米斯私自放走85名死囚,将在监狱广场执行绞刑的消息,被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可是谁也阻拦不了死刑的到来。
行刑那天,监狱广场上阴霾密布,刑场下人头攒动,群情振奋。可怜的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苍老的脸盘,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凄楚。执行绞刑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声令下砍断绳索,鲁米斯就将结束他的生命。危急时刻,突然有人走向刑场,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是来自首的死囚,请把鲁米斯放下来吧,放下这个高尚的人!”
刑场下的人们开始欢呼起来,海尔默登记死囚号码后,却发现少了两位犯人,如果85名死囚不能悉数自首,等待鲁米斯的将还是死亡,刑场上的死囚和刑场下的人们齐声高喊:“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了洗清罪恶!”可是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两位死囚依然没有出现。人们开始绝望,看来可怜的鲁米斯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
就在人群躁动不安,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长证实两名死囚已经在海啸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刚刚在一处僻静的海滩上找到。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有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3名死囚在牢警的押解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四号囚室。
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选自2008年第8期《小说选刊》)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写主人公鲁米斯在海啸将夺取监狱85名死囚生命的时刻,选择放走死囚犯,用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行为。
B.小说故事情节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C.行刑前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外貌描写刻画主人公临死前的紧张和绝望心理。
D.小说运用景物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E.死囚犯在鲁米斯将被绞死的关键时刻一个个走向刑场,出来自首,证明了主人公“善良和信任”是相互的信念的真理性。
“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有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鲁米斯差点被绞死,他为什么还“目光坚毅”?“ 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什么意思?
小说以“选择”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描写了鲁米斯和监狱长的“固执”,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的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凸显。有人说鲁米斯放死刑犯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值得;有人说鲁米斯的做法是对的,值得赞扬;有人说监狱长冷酷无情,没有人性;有人说他依法办事,忠于职守。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我为你不平
卢新宁
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的一项是()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对文中划线句子“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的后辈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那么,东方民族的含蓄之美就可能消失殆尽。
B.国人冷落汉语,高学历的青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使国人文化水平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弱。
C.方块字横平竖直,独具韵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势必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无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下列不属于作者为汉语忧心不平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的古老优雅的汉语,中国人使用起来却言不达意,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比比皆是”。
B.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
C.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一等奖空缺,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感到国人脸上无光。
D.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忽视母语修养,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边的白蝴蝶
林清玄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朋友中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他们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惊叹而感动了,白净绵长的沙滩反而被忽视,我看到他们拿出相机和素描簿,坐在废船头工作,那样深情而专注,我想到,通常我们都为有生机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机早已断丧,为什么还会觉得美呢?恐怕我们感受到的是时间,以及无常,孤寂的美吧!
然后,我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如果愿意时常保有寻觅美好感觉的心,那么在事物的变迁之中,不论是生机盎然或枯落沉寂都可以看见美,那美的原不在事物,而在心灵、感觉,乃至眼睛。
正在思维的时候,摄影家惊呼起来:“呀!蝴蝶!一群白蝴蝶。”他一边叫着,一边立刻跳起来,往海岸奔去。
往他奔跑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七八只白影在沙滩上追逐,这也使我感到讶异,海边哪来的蝴蝶呢?既没有植物,也没有花,风势又如此狂乱。但那些白蝴蝶上下翻转的飞舞,确实是异常美的,怪不得摄影家跑那么快,如果能拍到一张白蝴蝶在海浪上飞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
我看到摄影家站在白蝴蝶边凝视,并未举起相机,他扑上去抓住其中的一只,那些画面仿佛是默片里,无声、慢动作的剪影。
接着,摄影家用慢动作走回来了,海边的白蝴蝶还在他的后面飞。
“拍到了没?”我问他。
他颓然地张开右手,是他刚刚抓到的蝴蝶。我们三人同时大笑起来,原来他抓到的不是白蝴蝶,而是一片白色的纸片。纸片原是沙滩上的垃圾,被海风吹舞,远远看,就像一群白蝴蝶在海面飞。
真相往往是这样无情的。
我对摄影家说:“你如果不跑过去看,到现在我们都还以为是白蝴蝶呢!”
确实,在视觉上,垃圾纸片与白蝴蝶是一模一样,无法分别的,我们的美的感应,与其说来自视觉,还不如说来自想像,当我们看到“白蝴蝶在海上飞”和“垃圾纸在海上飞”,不论画面或视觉是等同的,差异的是我们的想像。
这更使我想到感官的感受原是非实的,我们许多时候是受着感官的蒙骗。
其实在生活里,把纸片看成白蝴蝶也是常有的事呀!
结婚前,女朋友都是白蝴蝶,结婚后,发现不过是一张纸片。
好朋友原来都是白蝴蝶,在断交反目时,才看清是纸片。
未写完的诗、没有结局的恋情、被惊醒的梦、在对山看不清楚的庄园、缘尽情未了的故事,都是在生命大海边飞舞的白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只要表达了,有结局了,不再流动思慕了,那时便立刻停格,成为纸片。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房远望着北海的方向,想想,就在今天的午后,我还坐在北海的海岸吹海风,看到白色的蝴蝶——喔,不!白色的纸片——随风飞舞,现在,这些好像真实经验过的,都随风成为幻影。或者,会在某一个梦里飞来,或者,在某一个海边,在某一世,也会有蝴蝶的感觉。
唉唉!一只真的白蝴蝶,现在就在我种的一盆紫茉莉上吸花蜜哩!你信不信?
你信!恭喜你,你是有美感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看见白蝴蝶飞进飞出。
你不信?也恭喜你,你是重实际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快步疾行,去找到纸片与蝴蝶的真相。
文章的第三段中写摄影家“立刻跳起来,往海岸奔去”,第五段写他“用慢动作走回来了”,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奔”与“走”?
开头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文章结尾处写“你信!恭喜你”,“你不信?也恭喜你”,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本文主体部分根本没有出现有生命的蝴蝶,作者却以“海边的白蝴蝶”为题目,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小铜匠
“我要。”
  “我也要。”
“我来分。”小三要过月饼,一下掰成两半,左手那块大,右手那块小。大哥二哥不满地嚷嚷,不行不行。小三张开大嘴,狠狠地咬一口大的,有滋有味吃起来。大哥二哥一瞪眼珠,一把抢过月饼,也有滋有味吃起来,“让你分,一会都进你的嘴了!”小三嘿嘿地笑出声来。
小三患过小儿麻痹症,左腿瘦一圈,也短一截,一走路颠簸得厉害。小三脑子却灵,上课遇到难题,别的小伙伴皱眉头挠脑袋没人举手,惟独小三高高地举着小手,似面鲜艳的小红旗。一考试,别的孩子蔫头耷脑像着霜的茄子,小三却常常兴高采烈地捧“双百”。老师惋惜地说∶“要不得这病,怕是一棵栋梁之材哩!”爹娘听后流下泪,左一声右一声地叹。小三却挺着胸脯安慰娘∶“我能行!”
小三读到五年级,动起心思,不想念啦!爹娘问他,小三说要和二叔学手艺。小三的远房二叔是个铜匠,年年都来看哥嫂,大包小包地拎,临走时,还要给哥嫂扔下个三十二十的。小三要学手艺,要挣钱。爹娘想想小三一个残疾人,也就点了头。
小三心灵手巧,两年下来,就把手艺学到了手。做那个烟袋锅,上面雕龙塑凤,有花有草的,三乡五里的大爷叔叔们人人买一个,成天叼在嘴里,或在手里把玩,稀罕得像得个宝。供不应求,许多人就提前定货。小三先五块,后五十,可还有人买。原料紧张。小三家小园里种满了窝瓜、角瓜、黄瓜等稀罕物,那时离村不远的蒙古营子,“文革”时期扒了庙,却没毁佛,许多铜佛都散落在个人手里。小三就赶着毛驴车,拉着园子里产的东西,开始换铜佛。蒙古牧民不会种这个,自己留铜佛也没什么用,就都换给了小三。小三一袋一袋地往回换,原料充足了,生意红红火火。
大哥二哥念高中,学费全是小三出。每次放假,大哥二哥就坐在小三的炉火旁,看小三熟练地往烟袋锅上绣花描云,眼中流露出艳羡的光。小三也很自得,心里说,念书能怎么,还不都是个穷学生。
十里八乡一宣传,小三就成了名人,有个姑娘看上了小三。起初家里不同意,说你一个健康的姑娘怎么找个残疾?姑娘说∶俺爱他这种有头脑的人。”
姑娘就和小三结了婚。婚后不到一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小三一家喜得合不拢嘴。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啦,大哥二哥大学毕业在城里安了家,日子却都过得紧巴。小三更暗暗地陶醉在自己的选择中,有事没事地让儿子学两手。
小三存几个钱,那年春节领着媳妇儿子和爹娘一同到城里过年,小三对大哥二哥说,钱不用你们掏,我出,关键要过出年的气氛。
大哥二哥也喜不自禁,活动排得满满的,除了吃喝,还安排到几个景点玩一玩。后来,就到了博物馆,小三看见了馆里的小铜佛,“扑哧” 一声笑,说这玩意还放这里做甚?旁边的保安“哼”一声,“那是文物,十万八万都是它。”
小三一下哑了声,脸色灰灰的。大哥二哥问他,他又说没事没事。
回乡后,儿子有事没事往小三身边凑,摆弄那把小锤子。小三一把夺过来,狠狠地说,“好好念书去,再动这玩艺,老子砸断你的腿。”儿子莫名其妙地溜进屋,不敢出来。
小三手里一个“佛”也没了,有的只是一堆落满灰尘的烟袋锅。
选出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后对比鲜明,情节多变,波澜起伏,让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虽然身体有缺陷,但心灵手巧的小铜匠却打拼出一片天地,作者意在提醒读者,“条条大道通罗马”,世间并非只有读书高。
C.小铜匠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创造了财富也赢得了爱情,这固然是他成功的一面,但是他把铜佛做成烟袋锅却是他人生的最大败笔。
D.“小三看见了馆里的小铜佛,‘扑哧’ 一声笑”,这是因为他觉得小铜佛只是做烟袋锅的原料,并且他曾一麻袋一麻袋地把这样的小铜佛运回家,现在它竟被摆在博物馆里,实在可笑。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看见当下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门路,小三更暗暗地陶醉在自己的选择中,有事没事地让儿子学两手”这句话怎样理解?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最后一段能不能删掉?为什么?请列出你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