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
党圣元
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到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教育的内容而言,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来促进个性的发展。这一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相吻合。“博雅”教育思想并非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以人的精神品格为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博、雅”二维构成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博雅”精神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融古今于一炉,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还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六艺”之教,以熏染习得的方式镶嵌在古人的身体与血脉中,并外化在生活方式与日常实践中,乐教被视为最高境界。孔子认为的人生教育三步曲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自卫返鲁,第一件事就是“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这种教育理念所培育的古代博雅传统,成就了古人追求智慧、崇尚价值、执着理想的理智型生活方式。
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是我国先秦时期人文觉醒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君子的内涵正是由“博”和“雅”两方面组成。一方面,君子代表着知识阶层,是知识的拥有者。《论语•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被置于首,广博的知识是君子人格的要义。另一方面,君子必须是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 “君子比德如玉”则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是否有德是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养、高尚的品德集于君子一身,使君子表现出仪表端庄、令人敬畏的威仪,这种独有气质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博雅精神和君子风度。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使得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 “六艺”之学,既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也包含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儒家用“六艺”概括了一个儒者所应该修习的方向。后来孔子顺应“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晚年孔子整理、阐释(《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新的六艺之学,构成了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走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继承并发扬博雅教育的价值理念,在知识急剧扩增的时代适应教育普及化的需要,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乃至道德人格与生命智慧养成的多重目标,是当代教育必须应对的挑战。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9日)关于“博雅教育”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是指通过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学来提升人的知识认知水平的教育模式。 |
B.博雅教育是柏拉图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在欧美表现为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内涵的理想国教育模式。 |
C.博雅教育是通过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达到提升人的精神道德修养的目的。 |
D.博雅教育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主要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 |
关于“儒家博雅君子人格的培养”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超的辞令之功,也要坚守传统信仰与传统之道。
B.乐教被视为“六艺”之教的最高境界,孔子非常重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三部曲,通过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
C.先秦时期注重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把“博学”置于君子修炼的首位,视广博的知识为君子人格的决定因素。
D.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博雅”精神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博、雅”是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是其最高理想。
B.“君子比德如玉”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作为君子必须做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
C.孔子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学移民间”的风气,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
D.新的六艺之学是儒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确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念,在今天依然要继承发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勇
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书将不再完美。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为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解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来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退色……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散文精粹》)
12.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表明生命需要注释?
13.联系文章题目,说说作者第三段引用诗句的用意是什么?
14.文章列举了迦叶尊者,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15.对作者“生命不需注释”的观点,你如何看?请写一段话,谈谈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2题。
采用老式治疗方法一年后,雅各布听到了坏消息:肺部的癌细胞死灰复燃。然而,医生这一次显得成竹在胸,似乎另有高招。原来,两种瞄准癌细胞更精确、毒性大为减弱的抗癌新药,已得到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从那时以来,另有两种新药也获得了批准。雅各布在休斯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医生,吸收她参与一项由这些药物中的两种组合而成的临床试验。“病情大有好转,疗效之明显,恰似夜晚与白昼般一清二楚。”雅各布解释说,“我每天服药一片,每三个星期进行一次前后持续30分钟的输液。”在饮用这杯试验性质的“鸡尾酒”近一年后,她发现自己的原发性肺癌缩小了50%以上。
作为最早得益于这种锁定目标更加精确、从分子层面向疾病发动袭击的疗法的癌症病人,雅各布经历的奇迹是令人振奋的。老式的化疗和放疗犹如锋刃迟钝的武器,它们在杀戮恶性细胞的同时也殃及健康细胞。这类治疗的毒性过于剧烈,远不是大多数病人能够忍受的。相比之下,新一代药物则好比是精确导弹,既能命中肿瘤目标,又将伴随而来的对人体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这些药物一经与先进的技术,诸如按分子特征和病人的DNA筛选来划分肿瘤的方法结合使用,就能将癌症由致命恶疾转化为一种可无限期周旋的慢性病。“治疗模式正在发生变化,”约翰斯·霍普金斯学院的癌症专家戴维·西德朗斯基博士说,“目标明确的新药即将问世,我们得琢磨使用它们的途径。”
要有效地与癌症斗争,必须展开相关的侦探工作,而这一切得从跟踪恶性细胞本身做起。从本质上说,肿瘤是一个突变的累积过程。由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原因,它不受控制地生长,在遗传误差层层加码的重压下挣扎着,直至变得不稳定和无法修复自身为止。科学家通过对这些突变的研究,可以了解大量有关特定癌细胞是如何转化成恶性和它用来获取生长所需营养的分子路径的信息。在这些突变中,有一个或多个可能被证明是肿瘤的致命弱点,亦即使它面对特效药败下阵来的弱点。
3、与“(癌症)治疗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一语的含义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新的疗法目标更为准确,是从分子层面向疾病发动袭击的。 |
B.新的治癌模式非常独特,其方法是让患者饮用鸡尾酒,来达到治疗目的。 |
C.新的治癌方法既能治疗癌症,又能把对人体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
D.把新药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这将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模式。 |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新药治疗后,雅各布死灰复燃的肺癌将完全治愈。 |
B.新一代的治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可以避免对人体的损害。 |
C.由于专家的不断探索试验,人类有望改变癌症作为致命恶疾的现状。 |
D.做好了恶性细胞的跟踪工作,癌症的治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阅读下文,完成2题。
“理财意识觉醒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理智对待则不能实现理财的目的。”记者采访的业界人士均表述了这样的观点。
浦发银行财富管理部副总闫勇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所说的老百姓理财意识的觉醒或者复苏,其实更多是从众心理和赚钱效应在起作用。这本身就反映了老百姓理财意识的不成熟。此外,“看大收益,看小风险”、“赔不起也赚不起”、“重视短期获利,忽视长期获利”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现在很多客户挣了钱不知是怎么挣的,赔了也不知是怎么赔的,大多数情况下是随大流,这种‘羊群效应’在理财上是非常幼稚的。”中信银行郑州分行一名理财经理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认为,居民要进行家庭理财,应该对每种理财产品的投资预先了解清楚,比如买基金,先要问自己买基金的目的是什么、风险属性是什么、自己能承担多少风险、预期的回报率怎样等。“很多人甚至搞不清楚基金是什么,看到别人挣钱了,就拿出全部积蓄跟随投资,这中间存在很大风险。”他表示。
“理财意识的觉醒只是开始,我们所讲的理财概念是客户能够对自己一生的财务进行规划,而不仅仅是购买一些理财产品。”闫勇认为,理财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收益率上的几个百分点,而是赢得一种宽松的生活状态。
理财专家表示,投资理财是一个保障客户生活无忧,实现人生理想规划的过程,投资者应该逐渐具备金融、投资、法律、保险和税务等一系列专业知识,才能使理财改变生活。
此外,专业的理财规划人才匮乏也是制约目前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
(节选自王鲁峰《基金狂热背后的理财觉醒》)
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理财”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理财是投资,比如买保险、买股票、买基金和房地产投资等。 |
B.理财是指追求财富的增长,体现在收益率上的几个百分点。 |
C.理财是指客户能对自己一生的财务进行规划,最终赢得一种宽松的生活状态。 |
D.理财必需预先了解每种理财品种和具备金融、投资、法律、保险等专业知识。 |
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明目前老百姓普遍的理财意识的一项是
A.理财意识觉醒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理智对待则不能实现理财的目的。 |
B.看到收益、看小风险,赔不起也赚不起,只重视短期获利。 |
C.挣了不知怎么挣的,赔了也不知怎么赔的,投资随大流。 |
D.很多人搞不清基金是什么,看到别人挣钱了,就拿出全部积蓄跟随投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某个场景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这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法国医生弗朗伦斯?可尔诺第一次用“记忆错觉”描述这一现象,同时他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现错觉等形式出现。
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信息的来源。熟悉感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身处在与曾经看过的某部小说或电影中描写的场景类似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小说或电影,但脑子里还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而临床医生们则认为,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感官接受到信息后,总是先把记忆存储到缓存区内,而“似曾相识”感觉的产生,是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当前信息存到了历史记忆中,在看着眼前的事物时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人们产生好像在以前就发生过的错误感觉。
记忆错觉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你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出现,而是当陌生环境隐藏着若干能命令你回到过去的元素时才会出现。而仅仅用记忆存储失误来解释,显得过于简单了,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
此时,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记忆错觉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的一种“全息摄影错觉”造成的。所谓“全息摄影”,是指局部包含整体资讯。也就是说,把一张照片撕碎,只要有一个碎片,就可以复原照片的整个图像。就好像一面完整的镜子打碎后,每一个碎片依然可以映出同完整镜子一样的头像。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完整资讯,通常是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并且隐藏得很深,藏在潜意识中。这些资讯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蹦出来,气味、声音、灯光等,都可能会诱使我们造成错觉,仿佛以前曾经有过类似的境况一般。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里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感。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调查还显示,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过上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最低。
(选自《科学之谜》2006年第11期)
1.以下各项对“记忆错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错觉是指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的现象。
B.记忆错觉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C.记忆错觉是一种让人产生快乐的新奇体验,它向人们展示了大脑世界的复杂和迷人。
D.记忆错觉很可能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中发生了“全息摄影错觉”而造成的。
2.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人们不一定会产生记忆错觉。
B.陌生环境中隐藏着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将可能诱使人们产生记忆错觉。
C.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和外界相关的元素时,将可能产生记忆错觉。
D.陌生环境中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元素将促使与以往相似的情境的出现。
3.根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较高,而当人们过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就会消失。
B.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经常产生记忆错觉的现象,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
C.因为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所以临床医生们对记忆错觉的产生原理解释得过于简单了。
D.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的完整资讯,通常隐藏得很深,藏在人们大脑的潜意识中。
医生的解释是不恰当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 |
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
2. |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
3. |
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