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黄宗羲则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儒学思想家的观点前后矛盾 | B.三种主张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真实反映 |
C.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D.三种主张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C.建议以礼入法,以法护法 |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的下列言论中,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性作用,主要是因为
A.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
B.他给儒学注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新内容 |
C.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 |
D.他是当时的鸿儒,影响巨大 |
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东亚文明
A.取决于儒家学说 | B.来源于西方发展模式 |
C.借鉴了东西方文明 | D.照搬了欧美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