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飞扬的灵魂。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痴迷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
E.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2)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6分 )
(3)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战地医院
周海亮
医院只是连成一片的几顶帐篷,卧在近郊的小树林里。城市已被空袭夷为平地,所有建筑被毁,所有百姓撤离。帐篷里满是伤兵,沾满鲜血的纱布扔了一地,止血钳变了形。远处枪炮声连成一片,战士且战且退,脆弱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对方撕成碎片。不断有卡车停在帐篷外面,车厢打开,是一个挨一个的伤兵,全是重伤员。
医生和护士满头是汗。口罩后的眼睛,噙满泪水。
又一辆卡车刹住,抬下18个伤兵,只有6个人还有气息。医生和护士马上抢救。第一个兵的胸口被打出3个排成一线的圆形孔洞,血汨汨流出。护士麻利地包扎。兵平静地看着护士,说:“你长得像我的妻子。”兵的目光愈来愈黯淡。他像一名婴儿般死去。临死前他想轻吻护士的手。他没有成功。
6个兵,死掉5个。他们的脸上涂满鲜血,没有人记住他们的样子。最后一个兵被抬上手术台,他的髋骨以下,炸得血肉模糊。医生看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感觉他还是一个孩子。
手术紧张地进行着。远处传来“嗒嗒嗒”的声音,医生知道,那是我们的防空炮火在吼叫,但是对敌人的高空轰炸机来说,那些炮火形同虚设,它们甚至连恐吓或者警告的作用都起不到。
警卫人员跑进来,要求医生和护士马上躲进狭窄阴暗的防空洞。“飞机就要来了,”他说,“它们会把这儿炸成粉末。”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枚子弹。子弹夹在骨缝中,已经变了形。
“你救不了他……谁都救不了他……他终究会死……我们需要马上离开……”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个弹片。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
“听我的,我们先躲一躲……”
医生停下手里的动作,他抬起头,看着来人。很多人已经撤进防空洞,帐篷里只剩9个人。他,来人,一名护士,手术台上喘息的士兵,5个已经死去的士兵。
一颗炮弹在另一个帐篷里炸开,一把变形的剪刀划破帐篷落到他的面前。医生拾起剪刀,扔开,继续他的手术。
“太危险了!快走啊,这是上级的命令!”警卫大声喊叫。
医生没有走。他坚持把手术做完。护士轻握着战士的手,又替医生擦去额上的汗珠。战士是在手术后死去的。战士在临死前咧开他的嘴巴。他的牙齿很白。他有两颗调皮的虎牙。
没有人能够挽救战士的生命。在战场上,死亡是一种必然,只有活着,才是一种偶然。
后来,当然,医生得到长官的训斥。长官说:“空袭时必须躲进防空洞,这是命令,你不知道么?”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是前线惟一的医生,你的生命远比十个战士的生命重要百倍,你不知道么?”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那个士兵虽然可怜,可是他身负重伤,即将死去。做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医生,你不知道他终会死去么?”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什么都知道,可是在那时,你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件毫无意义的事呢?”
他说:“因为他还没有死去……他躺在手术台上,他还在喘息……我得让他知道,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我们,还有他的祖国,也没有将他抛弃。”
(选自《青年博览》 2008年第18期,有删改)
19.小说第一段描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 从全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为何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一位战士?请简要分析。
21. 请简要分析“弹片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这处细节描写的妙处。
22. 有人说,小说中的医生和长官是一对价值观矛盾的形
象。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巴黎圣母院
柳鸣九
圣诞节下午,我来到了巴黎圣母院。
弥撒正在进行。大厅里坐满了人,走道上也站满了人。走道上的人像坐着的听众一样,也在胸前画十字,也随着神父的指挥唱圣诗圣歌。音乐声和神父的声音一停,上千人的大厅里没有一点嘈杂声,人群只在唱圣歌的时候,在齐声回答“阿门”的时候,才发出声音。这里什么人都有,有穿着讲究的,也有服装寒酸的,有老夫老妻,也有年轻的夫妇们和他们未成年的孩子,还有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男女。他们的表情一样虔诚,法国人平时脸部常有的那种机智、活跃、调皮甚至玩世不恭的神情,都不见踪影了,完全沉浸在宣道和音乐声中。有些人低着头在沉思,有的人把木椅转过来,跪在椅子上。过道上不时有人走动,但动作缓慢轻柔,大气都不敢出,即使是青年人,也早已收起了他们一出教堂门也许就要恢复的放肆轻佻的常态。我看到一个男子坐在神父的面前,这是一个练达世故的中年人,从讲究的衣着来看,他显然在世俗中混得相当不错,现在,他两手合在胸前,与神父严肃认真地交谈。
多么值得深思!在法国封建社会,从教会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以后,神父和教士就成为讽刺揭露的对象,宗教教义就受到诘难。拉伯雷在《巨人传》里几乎把有关宗教的一切神圣的事物都嘲笑遍了。到18世纪,宗教和教会更是遭到彻底的否定。到了18世纪末,巴黎民众干脆涌入巴黎圣母院,打碎了原来的宗教偶像,在这里举行了理性女神即位的典礼。然而,理性女神在巴黎圣母院的地位却难以巩固。后来,拿破仑与教皇签订协议,在法国恢复宗教信仰,承认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于是,巴黎圣母院停敲了近十年之久的大钟又敲了起来,巴黎圣母院的“香火”再也没有断过。
他们真相信天主?现在已经是科学高度发达、人类进入了宇宙空间的新世纪,他们仍然相信诺亚方舟那些陈旧的神话?记得两三个星期前,我和一对老夫妇坐在圣母院广场旁边的椅子上聊天时,我这样问他们。那位衣着整齐的老先生回答说:“的确相信。如果您不相信,您怎么解释这样奇妙的世界是谁创造的?而且,人,总应该相信一点什么。”
人,总应该相信一点什么。现在,这些人的态度和表情,清清楚楚地告诉我,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时刻,他们从生存竞争中、从灯红酒绿中完全超脱了出来,正在思考一些严肃的事物。我深知,他们所相信的东西只不过是并不存在的彼岸世界,然而,他们却相信得这样认真、这样严肃、这样执著、这样热烈,我多少有些感动了!……
我走出教堂的大门,准备乘地铁回我的住所。我知道,地铁站旁有一个花市,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地方;还有个鸟市,有各种奇珍鸟雀的啾叫与婉转啼鸣。但今天是圣诞,恐怕不会开市。走完.了阿尔戈尔街,到了塞纳河边,河对岸一排大电影广告赫赫在目,画的是……请允许我不加复述,画面实在不雅,而且,画的下方还有一句隐晦的粗话。我知道这张广告在地铁的走道里、在街口、在河岸,到处都有,它像海洋一样包围着巴黎,因为,圣诞节期间,这部片子正在巴黎各影院上演。
这时,我产生一个感觉:比起这张广告来,我刚才在巴黎圣母院里所见识到的那一点“灵性”,也许是巴黎世俗扭转里的一缕轻烟。
1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对巴黎圣母院大厅内仪式的场景进行描写?(4分)
答:
13.作者“深思,,的内容有哪些?请分条加以概括。(6分)
答:
14.第六段中,作者写花市、鸟市和广告牌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结合作品,说说你对文章结尾段画线语句的理解。(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心泉
张佐香
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像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那“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流淌。
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夹杂着苔痕、鸟影、梅枝,以及月光、清风、松色。
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从地脚下的石缝里涌出,从头顶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流动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身心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充实。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至今,它不间断地奔流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灰颓沉湎?
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有泉,心中有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清泉——屈原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苏轼闳肆奔放的词文,还有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尊严与崇高。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着一种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比如孔子,比如释迦牟尼,还有圣雄甘地……这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
健;它扑灭我心内的燥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内心的峡谷里澄波荡漾。夜半突然醒来,我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底语的泉声。每逢在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轻、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横流竖淌的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观照心泉,让思想走进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选自《做人与处世》)
14、作者在文章开头叙述自己读王维《山居秋暝》时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5、文章第一、第二段围绕“古诗文中的泉”“旅途中的泉”展开描写,结合内容,概括两者有什么不同。
16、作者说“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着一种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17、摘引文章中的一句话,并结合这句话,简述你读这篇文章最深的一点感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
夜
徐訏
窗外是一片漆黑,我看不见半个影子、是微风还是轻雾在我屋瓦上走过,散着一种低微的声音,但当我仔细谛听时,觉得宇宙是一片死沉沉的寂静。我两手捧我自己的头,肘落在膝上。
我又听到一点极微的声音,我不知道是微风,还是轻雾;可是当我仔细倾听时,又觉得宇宙是一只死沉沉的寂静。
我想这或者就是所谓寂静了吧。
一个有耳朵的动物,对于寂静的体验,似乎还有赖于耳朵,那末假如什么也没有的话,恐怕不会有寂静的感觉的。在深夜,当一个声音打破寂静的空气,有时就陪衬出先前的寂静的境界;而那种似乎存在似乎空虚的声音,怕才是真正的寂静。
假如说夜里藏着什么神秘的话,那么这神秘就藏在寂静与黑暗之中。所以如果要探问这个神秘,那么就应当穿过这寂静与漆黑。
为夜长而秉烛夜游的诗人,只觉得人生的短促,应当尽量享受,是一种在夜里还留恋那白天欢笑的人。一个较伟大的心境,似乎应当是觉得在短促的人世里,对于一切的人生都会自然的尽情的体验与享受,年青时享受青年的幸福,年老时享受老年的幸福。如果年青时忙碌于布置老年的福泽,老年时哀悼青年的消逝,结果在短促一生中,没有过一天真正的人生,过去的既然不复回,将来的也不见得会到。那么依着年龄、环境的现状,我们还是过一点合时的生活,干一点合时的工作,渡一点合时的享受吧。
既然白天时我们享受着光明与热闹,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夜里不能享受这份漆黑与寂静中所蓄的神秘呢?但是这境界在近代的都市中是难得的,叫卖声汽车声赌博声无线电的声音以及红绿的灯光都扰乱着这自然的夜。只有在乡村中,山林里,无风无雨无星无月的辰光,更深人静,鸟儿入睡,那时你最好躺下,把灯熄灭,于是灵魂束缚都解除了,与人自然合而为一,这样你就深入到夜的神秘怀里,享受到一个自由而空旷的世界。这是一种享受,这是一种幸福,能享受这种幸福的人,在这忙碌的世界中是很少的。真正苦行的僧侣或者是一种,在青草上或者蒲团上打坐,从白天的世界跳入夜里,探求一些与世无争的幸福。此外田园诗人们也常有这样的获得,至于每日为名利忙碌的人群,他永远体验不到这一份享受,除非在他失败时候,身败名裂,众叛亲离,那么也许会在夜里投身于这份茫茫的怀中获得了一些澈悟的安慰。
世间有不少的人,把眼睛闭起来求漆黑,把耳朵堵起来求寂静,我觉得这是愚鲁的。因为漆黑的真味是存在视觉中,而静寂的真味则是存在听觉上的。
于是我熄了灯。
思维的自由,在漆黑里最表示得充分;它会把旷野缩成一粟,把斗室扩大到无限。于是心板的杂膜,如照相的胶片浸在定影水里一般,慢慢地淡薄起来,以至于透明。
我的心就这样的透明着。
在这光亮与漆黑的对比之中,象征着生与死的意义的,听觉视觉全在死的一瞬间完全绝灭,且不管灵魂的有无,生命已经融化在漆黑的寂静与寂静的漆黑中了。
看人世是悲剧或者是喜剧似乎都不必,人在生时尽量生活,到死时释然就死,我想是一个最好的态度;但是在生时有几分想到自己是会死的,在死时想到自己是活过的,那就一定会有更好的态度,也更会了解什么是生与什么是死。对于生不会贪求与狂妄,对于死也不会害怕与胆怯;于是在生时不会虑死,在死时也不会恋生,我想世间总有几个高僧与哲人达到了这样的境地吧。
于是我不想再在这神秘的夜里用耳眼享受这寂静与漆黑,我愿将这整个的心身在神秘之中漂流。
这样,我于是解衣就寝。
(选自《徐訏全集》,有删改)
16、文标题为“夜”,在文中包含几种含义。
答:
17、怎样理解在漆黑的夜里作者“心板的杂膜,如照相的胶片浸在定影水里一般,慢慢地淡薄起来,以至于透明?”
答:
18、文章结尾处“我于是解衣就寝”意味深长,请分析它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
19、结合全文,概括作者不赞成哪些人生态度?
答: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1-15题。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⑴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⑵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⑶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⑷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⑸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⑹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⑺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⑻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想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⑼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⑽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⑾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⑿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⒀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渡流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作品以“石板”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显得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
B.第⑴段总写河下镇古色古香的风貌,由面及点,引入对石板的描述。 |
C.第⑴段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青灰色的镇子来衬托石板的古老。 |
D.第⑼段提到皇帝的辇乘曾经过古镇,揭示了石板给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原因。 |
E.第⑾段的第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
12.第⑾段画线句有何表达效果,请作赏析。
13.本文标题是“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请概括“从前”在文中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文中描写雨水的主要作用
从前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水的主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纵观全文,试就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探究、概括。(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